贷款利率“开闸”绝对是个好政策,并被业界看作是金融改革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但笔者以为,好政策还要“接地气”,才能不棚架,发挥好作用。
贷款利率“开闸”,就是自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一招未落,一招再起。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从八个方面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出具体要求,全力支持小微企业良性发展。
如此金融改革“组合拳”,足见国家在推行利率市场化方面的决心。但从目前各家银行的审慎和观望、中小企业的期待和担忧来看,此次贷款利率“开闸”短期内效果不彰已成定局。
其实,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早在去年之初,就表达过自己对金融改革的看法。他认为,利率是市场上金融产品通过反复、大规模交易形成的。利率市场化不应从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做起,而应该从金融产品放开交易做起。在他看来,只有让资金大规模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走出,进入市场交易,才是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应提供一种竞争机制,让资金的供应者之间、需求者之间、资金的供求双方均展开充分竞争,才会有利率的市场化。
但现实情况是,在同样的金融市场竞争环境中,众多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其生存发展将更容易遭到冲击,获得各方面的支持也更困难。这也就不难理解,国务院为何紧跟贷款利率“开闸”之后再下一子,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好政策要想“接地气”,就要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搭平台,让企业能够“摸得着”好政策。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与组织宣讲会相结合的方式,让政策措施更广为人知,并不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好政策要想“接地气”,还需要“有个性”的金融服务。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客户有着“散、小、多”的特点,这也为银行开展业务带来不少障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行,为争取客户,各金融机构也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按照不同风险、不同经营方式等条件,实行差别利率,围绕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