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盲听”方式选秀的《中国好声音》再次掀起了今夏的音乐热潮,学员们纷纷用自己的好声音赢得了导师的转身。由此,笔者想到,党员干部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也应“唱出”自己的“好声音”,去赢得群众的“转身”。那么,在基层的大舞台上,“好声音”应是怎样的呢?
首先,“好声音”应让群众接触到“真声音”。有些干部嘴里喊着深入基层,而实际行动可能只是电话传音,并没有真正走到群众中去、深入到田间地头,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听到自己的声音。这就好比假唱,即使出场时的天籁之声如何令人欢呼,一旦被观众发现嘴形与声音不同步,也就砸掉了自己的招牌。因而,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就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与群众面对面地真实沟通,用简单质朴的乡村俚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老百姓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为这种真实的声音而“转身”。
其次,“好声音”应让群众体会到“真感情”。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让导师转身的好声音往往并不是通过炫技发出的声音,而是能流露出真情实感的声音,是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声音。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炫技”的“空话”“套话”谁都会说几句,但是群众听不懂这些,也不喜欢听这些。在工作中,只有真正从群众利益出发,换位群众的立场角度,感知群众的冷暖疾苦,把握群众的所思所盼,用群众的“歌唱”方式去“歌唱”,才能“唱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才能给群众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赢得群众的“转身”。
最后,“好声音”应让群众见识到“真作为”。有的党员干部只懂得一味地去迎合群众,说一些无法实现的漂亮话、奉承话。殊不知,任何假、大、空在时间面前都会变成一触即破的肥皂泡。像这种“话说得好听,事做得难看”的党员干部,到头来只会引起群众的反感,让群众“背转”。而像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那样的优秀党员干部,踏踏实实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办实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用“真作为”唱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诺言。这样的好干部,人民群众又怎会不为之“转身”呢?
群众需要党员干部的“好声音”,而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唱出”让群众“转身”的“好声音”,才能将党的群众路线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