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残疾不怕,就怕精神残疾。我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报答社会、报答曾经关心过我的人。” 这是慕建设的座右铭。
1968年6月1日,慕建设出生在嘉应观乡南贾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因患小儿麻痹后遗症造成双腿和左手残疾,使得本不富裕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拮据。
由于父亲会修理些小物件和配钥匙,从小就在一旁观看的他在8岁时就学会了配钥匙。初中毕业后,他来到父亲与别人合作承包的造纸厂做了一名仓库保管员。他抽时间义务为厂里维修一些坏匝刀、开关、交流接触器等,得到了厂领导的夸奖,并且给他配备了万用表、电烙铁、焊锡丝等工具。后来他用发的工资买来了各种无线电维修书籍、图集,还去郑州参加了一个修理培训班,虽然只是结业,但却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大家纷纷把坏的电器拿给他修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他从收音机、录音机到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以及各种家用电器都能够熟练的修理。因为从小就亲身感受着乡亲们对他的照顾,所以他为乡亲们维修电器,只要能够修好的配件,他坚决不进行更换,只收取很少的维修费用。但是乡亲们觉得过意不去,有的偷偷放下钱就走,有的非要请他吃饭。后来由于国家的环保政策,造纸厂关闭了,他就回到家开了家电维修部。
20多年的付出让慕建设拥有了良好的口碑和乡亲们的信赖。无论他家有什么困难,乡亲们都不约而同来帮忙。他家的东屋,是乡亲们帮助盖的,7天就盖好了,大家连顿饭都没有吃。连他平时用的维修台,也是朋友送的。庄稼成熟了,陈朝喜一家人来帮忙,连一口水也不喝。
劳动的岗位,劳动的成果,以及劳动带来的乐趣和收获,让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由此也开起了他新的人生旅程。
在2011年,慕建设很荣幸被嘉应观乡残联聘用,担任起了乡残联专职委员。在此期间,为掌握残疾人的基础数据及基本信息,他走乡串户,跑遍了全乡21个行政村,先后帮助400多名残疾人办理了残疾证;上报100余名白内障疑似病人,成功手术50余人;先后联系为34名重度残疾人发放了轮椅、15名盲人发放了收音机、3名听力残疾人发放了助听器、1名儿童申请安装了人工耳蜗、1名儿童发放了助行器,1名视力残疾人发放了助视器;4名残疾人装配了假肢、12名精神病人得到了免费服药救助、还有3名精神病人得到免费住院救助。
在他的争取和联络下,3户重度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为重度持证残疾人协调申请办理了养老保险;为1名考上本科的贫困残疾人申请了2万元助学基金;为5名残疾学生和4名在校残疾人子女发放了300元--1000元的助学金;为18名贫困残疾人申请了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
他还多次组织有技能的残疾人组成“义务服务队”,走上街头免费为群众服务。在“两体”普查期间,他发现乡里还有好多智力残疾人没有户口,通过多方协调,现在已为部分智力残疾人报上了户口,并办理了残疾证;为3名残疾人申请了法律援助和法律救助,维护了合法权益。
“感恩”这个字眼在慕建设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最大愿望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家电维修技术,搞一些科技发明,为社会多作一些贡献。同时也想用自己的行动鼓励残疾人朋友,正常人能做的事,残疾人也能做,而且能做得更好。
面对挫折,强者不会自暴自弃,慕建设默默地、顽强地肩负起生命里最基本的职责。他不但要自己快乐的生活,还要让身边的人因为他而生活的更加快乐。
本报记者 冯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