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胜利渠渠首位于武陟县城东南20公里嘉应观乡秦厂堤坝处,是黄河中下游第一座引黄灌溉济卫工程,1951年开工兴建,1952年建成通水。与邙山楚汉霸王城隔河相望,环境清幽,是人们闲暇游览之胜地。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民胜利渠”命名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即制定在黄河下游修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造福人民。1950年秋开始规划设计,并报政务院批准兴建。人民胜利渠渠首至新乡市入卫河渠道全长52.7公里,1951年3月开始局部动工,9月工程全面展开。1952年3月渠首闸建成放水,标志着引黄灌溉济卫第一期工程胜利完成,同年4月10日,建设工程处在渠首举行了放水典礼,把这条渠正式命名为“人民胜利渠”。参加典礼的有原平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罗王川和中央水利部、山东省、河南省水利部门及平原省水利局、河务局等机关的代表,引黄灌区各县也派出农民代表参加了典礼仪式。
当时“人民胜利渠”命名的由来,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巨大的水利工程只有在人民革命胜利之后才有修建的可能。日本侵华期间曾督办开挖“小黄河”,其目的是掠夺人民财产和增强新乡至天津的武器航运,由于遭到中国人民的激烈反对,未能如愿。日寇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急于挑起内战,根本不顾人民的生死利益。只有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才能够完成这样于人民有利的伟大工程。二是这一工程的成功,是人民变黄河为利河的开端。今后在黄河下游,将更多地发展水利,使沿黄地区的人民生活一天一天地好起来。三是引黄灌溉后,农业生产会发生重大变化。用黄河水把沙碱地漫漫变成良田,过去生产靠天下雨,不能适时收种,今后就可以有计划地适时播种了。将这一引黄渠道命名为“人民胜利渠”,不仅标志着人民革命和治黄事业的胜利,而且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谱写治黄篇章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为钢筋水泥混凝结构,由闸洞、机房两部分组成,上通车下引水。闸洞五孔,每孔宽2米,闸底为钢筋混凝板联合基础。闸基以上设1.2米宽闸墩4个,两旁各设闸墙一座,靠河部分在墩墙上,竖立混凝土柱子框架,上置机器工作台。靠渠部分设载重15吨通车桥。
渠首闸建成通水,仅用短短一年时间,又是处在贫穷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建国初期,速度之快,举世无双。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首位水利部部长傅作义被委以重任,带领苏联和国内水利专家,亲临施工现场指挥战斗。傅作义出生于山西省荣河县一个濒临黄河、常遭黄泛灾害的贫穷村庄,对黄河的不解之缘,从青少年时期即铭记在心。任水利部长后,是实现他多年追求的“为民造福”夙愿的绝佳机会。因此,新中国在黄河下游第一个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顺利完成,与这位水利部长是分不开的。如今,距渠首东北5公里黄河第一龙王庙——嘉应观内有“傅作义办公旧址”,成为人们品读黄河文化的课堂。
新中国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闻知人民胜利渠建成通水的消息,泰然自若。1952年10月31日,毛主席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等领导陪同,亲临人民胜利渠渠首闸视察,关切地询问渠首工人、干部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并和工人一同亲手摇动启闭机,当看到黄河水在闸下滚滚流过,非常高兴的说:“沿黄每个县都建一座引黄灌溉闸就好了。”毛主席视察黄河之后,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从此,揭开了人民治理黄河的序幕。
1999年6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国务院时任副总理温家宝等领导陪同下,又亲临人民胜利渠渠首视察,饶有兴致的参观了“毛主席视察黄河休息室”。当看过人民治理黄河的图片展后,对几十年来灌区的发展变化以及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给予高度评价,并在休息室愉快留影,高兴之余,欣然题字“江泽民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日于人民胜利渠渠首闸”。毛主席视察黄河休息室,为建国初期优秀建筑,面阔五间,“凹”型房,灰瓦覆顶,尽间各有三个套间,上有白色顶棚,下为红漆木地板,墙壁四周悬挂治黄成果图片,毛主席视察时使用过的茶具、坐过的木雕高背椅、休息时的棕床等,均展于室内。
人民胜利渠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的建成,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掀开了新中国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新篇章。历年来,黄河下游沿黄区县引黄工程比比皆是,沿黄人民正汲取着黄河母亲河的乳汁,茁壮成长。
笑傲楚汉霸王,续写黄河文化
武陟地处黄沁河交汇处,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点。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千百年来留下历代先民重要的治黄文化遗迹,《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等史书,对黄河流经武陟亦有确切记载。黄河,在中上游,河水湍急,少有河堤,自武陟起,河堤延绵,直至入海。悬河,是黄河不同于世界上其它河流的根本特征,黄河下游呈“地上悬河”,也是始于武陟,这是大自然造就的地貌特征变化所决定的。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次数频繁,地域广泛,史料记载,武陟俱多。从而衍生出如大禹治水,“覃怀底绩”,邢人作丘,隋炀帝开挖永济渠,雍正“御坝”等一系列独特的黄河文化。
人民胜利渠渠首处在武陟东南隅黄河北岸,隔河与楚汉霸王城相望,不由让笔者联想到秦汉之际诸侯争霸的场景。项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他的武勇古今无双,秦之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虽然征战多年,所向披靡,却始终无法剿灭刘邦率领的汉军。相传,项羽、刘邦大战于黄河南岸邙山一带,楚汉各距东西广武城,相邻近在咫尺,却因“沟深垒高”而无法攻破对方城池,两军对峙半年有余,刘邦屡用计谋避开楚军的强攻,在楚军兵疲粮乏之际提出了“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约定,并在项羽撤兵之际“违约”出击,再用“四面楚歌”的攻心战夺取全局胜利。
如今,霸王城与汉王城以鸿沟为界遥相呼应,并没有当年的巍峨雄壮,只能沉睡于邙山之巅,聆听黄河美妙的波涛之声。然而,与之隔河相望的人民胜利渠渠首闸,以其充沛旺盛的生命力,安然矗立在黄河悬河岸边,度过了六十载岁月,面对桀骜不驯、波涛汹涌的黄河,镇定自若,续写着绚丽多彩的千年黄河文化。
人民胜利渠集农业灌溉、土壤改良、城市供水、济卫补源、水力发电及排涝于一体,其成就令世人瞩目。灌区范围涉及焦作、新乡两市8县(市、区),灌溉面积近百万亩。六十年来,灌区沙化盐碱地得到彻底根治,已变成肥沃良田,武陟、原阳二县农民受益匪浅,所产大米质地晶莹透亮,软筋香甜,香味纯正,素有“中国第一米”之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民胜利渠渠首成为天津城市用水短缺的重要补给源头。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自流引水、从不淤积。灌区用水时启闸放水,滚滚而来的黄河水像被驯服的骏马,顺着渠道一路高歌,奔腾不息。当遇洪峰来临之际,它就象一扇坚不可摧的城门,把狂奔不羁的洪水拒之在外,任凭它怒吼咆哮,“我自岿然不动”。由此可见,其设计科学性达到了极致,吸引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水利专家到此考察研究。河南、山东黄河下游沿黄县市,汲取经验,因地制宜,建起了无数个引黄工程,沿黄人民正享用黄河母亲河赐予他们的福祉。
人民胜利渠渠首是黄河悬河的起点,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其周边遗存历代筑堤堵口遗迹,在向人们诉说先民与黄河的情结,彰显人民治黄文化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黄河治理工作,并逐步将治理转向充分利用,黄河流域拨地而起的水利枢纽工程就是见证。人民胜利渠渠首上下数十公里内,相继建起的全国标准化堤防,是一部很好的新中国治理黄河的教课书。
写到这里,心中由然生起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缅怀。他老人家几十年前一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胸怀大志,亦不再是梦想,天宫一号神州载人飞船几上太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入海洋7000米创造奇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向世人提出中国梦,我们坚信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
人民胜利渠渠首,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屹立在黄河悬河起点,见证今朝黄河文明,已发展成为闻名遐尔的黄河文化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