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焦作市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办法
着力提高乡镇财政干部业务素质
大学生“村官”崔小凡
开办留守儿童假日课堂
黄河滩上鲤鱼肥 千亩鱼塘连成片
推广“两晚”技术 夺取粮食丰收
国务院医改办评估组莅焦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广“两晚”技术 夺取粮食丰收
——访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农业研究员段新国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杨仕智

  目前,秋粮生产已进入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同时也进入小麦备播的关键时期。在这两个关键时期,如何确保秋粮丰收、科学种好小麦?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农业研究员段新国。

  段新国说,现在距离玉米成熟还有20多天,抗旱减灾、增加粒重是当前秋粮田间管理工作的重点。他建议大力推广“两晚”技术,即玉米适时晚收和小麦适时晚播技术。推广晚收技术是延长玉米灌浆时间、增加粒重、实现增产的关键措施。玉米从苞叶发黄到籽粒乳线消失的10天内,每推迟一天收获,千粒重就能提高2~3克,每亩就能增加5~6公斤产量;若推迟10天收获,每亩就能增加50~60公斤产量。因此,为充分发掘玉米增产潜力,麦前套种玉米一般应在9月底收获,麦后直播玉米一般应在10月上旬收获。

  “确保小麦丰收,最根本的是保证品种、施肥、播期、播量、防灾五大科技要素集成应用,其中播期是最关键的环节。”段新国说。我市小麦生产近年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和冻害现象,主要原因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冬季温度较高,加之选用品种不当、播期偏早、播量偏大。为此,要认真吸取教训,合理调整和科学把握小麦五大科技要素的集成创新应用,尤其要大力推广小麦适时晚播技术。

  段新国说,适当推迟小麦播期,既为玉米晚收提供有利条件,也可有效应对气候变暖的影响,降低小麦冻害和倒伏造成的损失,达到小麦晚播夺高产的目的。半冬性品种应在10月5日至15日播种,弱春性品种应在10月20日以后播种。品种、播期确定后,播量很关键,要继续推广机械精量匀播技术,以建立合理群体结构。高水肥地亩播量7~8公斤,中水肥地亩播量8~10公斤。晚播地块酌情加大播量,一般每晚播一天增加播量0.25公斤左右。

  “小麦要高产,品种是关键。”段新国说,品种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的核心科技要素。在主导品种选择上,我市要坚持以高产超高产品种为主。高水肥地要以周麦22、焦麦266、周麦25、周麦26、徐麦856、豫麦49-198为主,扩大豫农416、山农优麦2号等新品种种植面积;中水肥地以矮抗58、豫麦49、豫麦58为主;晚茬麦以中焦2号、中焦3号、豫农949为主。

  “应高度关注小麦的减灾、防灾问题。”段新国说,小麦播种期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应采取机械深耕、土壤处理、种子处理等综合措施加以解决。在小麦播种期用3%苯醚甲环唑和48%吡虫啉拌种,可达到防病、防虫、增产三效合一的目的。具体用法:每12.5~15公斤种子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40~80ml(防治全蚀病和根腐病用80ml,防治纹枯病和散黑穗病用40ml),混合48%吡虫啉悬浮剂35ml进行拌种,首先加少量水将两种药剂混合稀释,然后加入125~150ml水进行二次稀释,拌种后晾干备用。需要注意的是,拌种时不可直接在水泥地上进行,也不可对拌好的种子进行堆闷或暴晒,应在水泥地上铺上塑料薄膜,拌好后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否则会影响防病防虫效果和小麦出苗。①6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