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市总工会主席任平原到困难职工家中,为困难学子送去助学金。 牛原生 摄
本报记者 李新和
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10年,我市各级工会组织筹集资金1126万元,帮助4632名困难学生圆了大学梦,帮助2630名大学毕业生实现了就业。
10年,市总工会始终把“金秋助学”活动作为帮扶困难职工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创新助学形式,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努力营造了关心、关爱、关怀困难职工子女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把“金秋助学”活动打造成为党政认可、职工拥护、社会赞誉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10年,我市各级工会组织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河南省总工会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赢得了许多崇高的荣誉。今年8月份,市总工会被省总工会和省教育厅联合授予“河南省‘金秋助学’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坚持“三个明确”原则,不断提高助学规范水平
开展“金秋助学”活动,是积极推动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政策体系,整合内外资源,延伸助学链条,协助党委、政府解决城镇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努力帮助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早在10年前,市总工会就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确保“金秋助学”活动落到实处。特别是近年来,市总工会确立了“三个明确”原则,进一步丰富了“金秋助学”内容,而且拓宽了“金秋助学”形式。
定位明确。市总工会把“金秋助学”活动定位为政府助学的重要补充,积极推动工会助学纳入政府促进教育的民生工程,推动工会助学活动与国家助学体系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工会组织拾遗补缺作用。一是号召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参加我市“5·19爱心一日捐”活动,并与政府部门协商,每年将爱心基金的一部分固定用于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二是大力争取党政部门支持,推动增加助学平台和渠道,使更多的党政部门和群团组织参与到助学活动中来。三是与其他部门及时沟通救助信息,确保把有限的资源充分用在最需要帮助的困难职工家庭上学子女身上,避免重复救助。对政府及其他部门救助没有覆盖到的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职工子女,工会予以资助,确保每一名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都能够顺利入学。
对象明确。将工会助学对象明确为国家助学体系暂时没有覆盖,或者已经覆盖但需要进一步帮扶的困难职工家庭上学子女,重点是就读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市总工会根据我市低保标准,界定职工家庭困难程度,同时兼顾因突发意外和大病导致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庭。各级工会组织充分利用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严格按照依档帮扶和实名制管理的要求开展助学。每年6月开始,全市基层工会按照市总工会统一部署,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切实掌握有子女参加高考的困难职工家庭情况,并如实录入档案。8月,基层工会提交助学申请后,市总工会通过入户考察核实情况,倾听职工心声,根据职工具体需求改进助学措施,使“金秋助学”活动不断深化细化。
渠道明确。在基层工会设立帮扶工作联络员,把工会帮扶工作网络明确为职工获取“金秋助学”活动信息和向资格审核平台、资金发放平台提交申请的渠道,构建起大范围广覆盖的助学体系。下发“金秋助学”活动通知和实施方案到每个基层工会,使基层工会帮扶干部都能理解“金秋助学”的要求、条件和标准,形成工会干部入户了解职工生活情况和告知相关帮扶信息的传统,使所有参加工会组织的困难职工都能收到助学活动信息。各级工会还将助学对象名单在职工所在单位或社区公示,使助学申请审核和助学金发放公平、公正、公开。
突破思想瓶颈,不断创新助学服务形式
为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和职工具体需求变化,10年来,我市各级工会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扩大助学筹资渠道,丰富助学活动内容,调整助学活动形式。在大力发动企业及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的同时,采用单位或个人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对口资助、劳模爱心帮扶、设立专项助学基金、举行义卖活动等形式,推动助学帮扶进一步发展。
筹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各级工会积极创新思路,将“金秋助学”活动由单一的工会经费和帮扶专项资金投入,转变为吸纳党委行政助学资金、工会干部和广大职工募捐、企业持续捐资、社会群众爱心捐助等形式的助学大平台,适应高校学费增长、扩大助学名额的实际,为帮助寒门学子顺利入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温县总工会通过发动县书画名家作品义卖、动员全县工会会员开展“五元助学”和企业家、劳动模范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极大地扩宽了筹资渠道,资助人数多年来在全县各系统稳居第一。
助学链条进一步延伸。突破单一助学思维模式限制,将“金秋助学”活动放到工会帮扶工作全局中把握。一方面,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政策,进一步推动教育部门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协助教育部门落实好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助学政策,帮助困难农民工家庭上学子女接受公平教育,推动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另一方面,以帮扶困难职工家庭脱困为最终目标,规划助学活动。对那些没有自救能力、子女顺利毕业顺利工作是他们唯一脱困可能的家庭,一是在日常生活救助中重点帮扶,逐年给予适当的救助,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使就学子女不因生活困难而辍学。二是结合“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为暑期返乡困难职工家庭上学子女,优先提供勤工俭学或社会实践岗位,通过帮助他们到机关、企业、社区等单位实习,增强其就业意识,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对有一定自救能力的困难职工家庭,整合工会帮扶资源,在对就学子女进行助学帮扶的同时,提供职工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一系列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再就业。
助学内涵进一步丰富。突破单一助学金帮扶模式,将物质帮扶与心理关怀结合起来,不仅关心困难职工家庭上学子女的生活和学业,还重点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培养。各级工会充分利用暑假学生返家时机,为所资助的困难职工家庭上学子女提供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2012年,沁阳市总工会通过开展一次以“自信、自强、自立”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毕业生心理援助活动、举办一次以“与希望同行”为主题的励志座谈会、寄一封爱心寄语助学、举行一场高分学子公益报告会、赠送一批励志类书籍等“五个一”活动,在助学的同时兼顾对困难职工子女的精神帮扶和人格培养,探索在工会助学帮扶工作中如何强化心理服务模式。
建立联动机制,不断强化社会助学力量
“金秋助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部门较多。市总工会每年都积极与统战部、民政局、团市委、妇联等部门沟通协作,推动建立助学联动协调机制,形成爱心助学多点效应。特别是与市教育局联合,对处于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特困职工子女免收杂费,对被高中计划内录取的子女减收50%学杂费,并协调校方为考入大中专院校的特困职工子女办理助学贷款,提供勤工俭学岗位。温县总工会在开展助学活动中与县委统战部、工商联、劳动模范协会、残联等开展助学活动的部门(团体)密切协作,实现了宣传效果累加、信息通道共享、帮扶资源互助、帮扶职责清楚,形成助学合力,建立了“县委政府大力支持,工会组织协调牵头,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助学新机制,极大地拓展了“金秋助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真情,将希望点燃;真爱,将梦想放飞。10年来,我市广大困难职工子女在工会的关心支持下顺利踏进了大学校门,“金秋助学”活动已成为工会帮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每年必须开展的一项周期性工作,也成为职工欢迎、子女受益、社会认可的工会帮扶工作经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