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艺术的路很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唐宋工笔重彩画灿烂辉煌,光耀世界。我选择主攻中国重彩画,就当兼采众长,入古出新,倾尽心血付丹青,力求以更好的作品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北京朝阳区,中国国画研究院一间画室内,徐立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徐立新,修武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线描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
近日,本报记者前往北京,探访这位国画画坛后起之秀的水墨人生路。
学海无涯苦作舟
1971年,徐立新出生在我市修武县城关镇闫庄村。父亲是名村医,喜欢毛笔字,每年春节都要给村民们写春联。耳濡目染之下,徐立新从小就跟着父亲练习写毛笔字。而真正喜欢上绘画,还是在他上初中的时候。
“在刚上中学的一次美术课上,老师布置了水彩画作业。大部分同学都把美术课当成副科,草草了事,而我却认真完成了作业。第二天,老师把我的水彩画当成范例在课堂上讲评,随后又在全校各班展示。这让我觉得很光荣、很自豪,也很受鼓舞,绘画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徐立新在回忆自己与美术结缘的情景时说。
那位美术老师具有深厚的国画基础,徐立新受这位老师的影响,也对国画产生了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徐立新在课余时间不断临摹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等国画名家的作品。
“徐立新会画画”的消息在校园传开后,很快就成了学校里的“小名人”,每当有同学过生日或布置小居室时,都请徐立新为其画画。对此,徐立新也乐此不疲。
初中毕业时,徐立新参加了全省绘画特长生考试,并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当时他有机会直接上一所中专院校,但父亲不希望他学美术专业,无奈之下,他只好放弃。读高中期间,徐立新仍坚持绘画,瞒着父亲报考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新乡分校,每到周日他的学习地点就换到了这所学校。寒暑假期间,这所学校天天有课,徐立新每日学习,求知若渴。他还经常到老师家里登门求教,由此学艺获得了长足进步,一些作品入选省市级画展并获奖。
高中毕业后,徐立新考入西南大学美术教育专科班。经过三年的美术创作理论学习后,他被安排到修武县某单位工会工作。虽然也经常写写画画,但在时间上满足不了他对绘画创作的需求,这使他萌生了当职业画家的念头儿。两年后,他索性辞去工作,来到郑州创办了名为“青竹斋”的绘画工作室。他边学习边创作,通过“以画养画”来维持自己的艺术之路。
2000年,徐立新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进修,重新系统学习绘画理论。
2003年,徐立新考入中国美院,深入揣摩传统绘画精髓。
2006年,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名家高研班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
经历多家院校的学习研修,徐立新博采众长,艺术功力不断提升,多幅作品参加了全国专业绘画大展。
师法自然觅灵感
2007年,徐立新登上了艺术生涯的新台阶:其作品《金光》入选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圣火》《浓荫》入选第二十届新人新作展,《永铸金塔》荣获2007年全国中国画大展优秀奖……这一年,徐立新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界的万物是我们这些山水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擅长花鸟山水画的徐立新,每年都会抽出大量时间到各地采风写生,通过记录花木禽鸟的结构、姿态、习性,不断向大自然汲取营养,启发思路、丰富笔墨。“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尤其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众多的奇花异草,总能给人带来创作上的灵感,由此让我完成从客观现象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徐立新说。
2007年,他在云南西双版纳写生时被一种当地人称作“佛花”(学名地涌金莲)的奇异植物所吸引。这种草本簇生植物高约一米,通体金黄,叶片离地后即成花色,由下而上层层展开,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炬。面对此花,徐立新的创作灵感油然而生。他悉心观察,决定以此花为蓝本进行创作。
回到北京后,徐立新就开始了艰苦的创作构思。为了将几簇“佛花”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他把草稿画了一张又一张,仅在线描组稿阶段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色调上,他更是日思夜想,先后做出十几个色稿的稿样,与多位名家探讨斟酌。经反复比较后,他决定借鉴西方绘画的透视与光感,使用中国画的传统重彩颜料,随类赋彩进行创作。经过半年的创作,一幅素材新、画法新的力作《圣火》惊艳面世。
画中的雨林奇葩金黄色的叶子犹如燃烧的火苗,其长长的茎部犹如一把火炬,整幅画通过黄色、白色、黑色等色彩的合理运用,犹如黑暗中熊熊燃烧的火炬带给人们光明与希望。
2008年秋,由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美术双年展在北京举行。申请参加这次双年展的近万件作品共来自83个国家。经过评选,最终参展的中外作品只有416件,而入展的中国画只有50余幅,徐立新的《圣火》名列其中,并获得此届双年展青年艺术家作品奖。
“徐立新创作的工笔作品《圣火》系列,就是把中国传统绘画理念技法和西方绘画中色彩、透视、光感等表现手法完美结合的体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李魁正这样评价。
入古出新求精进
中国线描艺术,是最具有中国绘画属性和品格的艺术语言,也是最典型的中国画符号和表现形式。同时,线描也是绘画的基本功,在中国画中有“线是骨”的说法。但是,近年来画界中出现了忽视线描的情况。
为了引起大家对线描的重视,推进线描艺术的发展,刘大为、李魁正等知名画家积极倡议成立线描研究会。200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线描艺术研究会成立。鉴于徐立新在线描方面的扎实功力和敬业精神,他被推选为副秘书长。他积极努力开展工作,如今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大展。
学无止境,艺有妙理。已有多幅作品获得大奖的徐立新依然不忘记给自己“充电”。2012年,徐立新再次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重彩画高研班。
“重彩是从重着色而来,重着色是指
人物简介:徐立新,修武县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现任中国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线描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其作品《圣火》获青年艺术家作品奖,《金光》获全国中国画名家精品展优秀奖,《咆哮》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所使用的颜料以天然矿石粉质颜料为主,比如朱砂、石青、石绿等都是矿物颜料。与透明的植物颜料相比,矿石颜料覆盖力强,故称重着色。运用这种颜料绘画效果特别好,经久耐磨,永不褪色。当然,这类颜料价格不菲,并且研制调色很费时间。对于石色的运用,我们必须传承和发展,借鉴古人、化古为新。”徐立新说。
目前,徐立新的主攻方向是中国重彩画。同时,他借鉴西方绘画理念与表现手法,以丰富当代中国画的语言。在题材上,他以花鸟山水为主;在画风上,他兼工带写,以求彰显民族精神与时代品格,逐步形成了古朴自然、平淡天真的画风。
“徐立新的写意、工笔和没骨花鸟作品,使我们感到一种平心静气、忘我投入的心态。他的作品颇有妙然天成之纯真气息,其构图安排,于巧妙中显出自然,其造型特点,于严谨中见出优美,用笔沉着稳健,润枯相间,行笔力度适中,不烈不温,为画面营造了阳刚之气充盈的意象。其色彩处理,于浑厚中透出典雅,体现了富有现代绘画色彩的审美理念与效果。”李魁正如是评价徐立新。
今年上半年,徐立新被中国国画研究院任命为副院长。对于今后的路,他计划近期报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画高研班,学习融会清华美院的创作理念,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外师天地自然之法,内修道德品性之学。徐立新深知艺峰高远,无时不用心苦学,夙夜匪懈,以求精进。
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