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上,带有浓厚地方气息的微电影《沁阳那些事》演得正火。似曾相识的本土演员,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再加上那口原味的沁阳方言,更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
《庄子.徐无鬼》中有云:“子不闻越之流人者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见似人者而喜;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这段话意指游子的离愁是以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丈量的,愈久愈深,愈远愈浓。
而这部片子却让我对“离愁”有着别样的感受,就好象每天呆在一起彼此见面却没有什么深交的熟人,突然有一天不经意地发现,那个熟人已经踏上远去的征程,你高声喊他的名字,你向他挥手,他没有回头,背影消失在斜阳远山里——一种难以言状的情绪蓦然涌上了心头。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们给他起个名子就叫“方言”吧。
现代社会,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语言的变化出现两个强烈的反差:一是网络词汇越来越多,二是方言消失的越来越快。前一种变化,体现了时尚、新潮的文化方向;而后一种变化,常常引发人对于文化的怀旧情节。
方言散发着泥土气息,蕴藏着人文情怀。你就说我们沁阳人常说的“疙星”吧,用现代汉语表述,大致是这样的:把玉米颗粒粉碎后的粗细不均匀的粉状物。这样的表述,姑且不说它表达的难以精确,更主要的是破坏了“疙星”的审美意味--斑斑驳驳闪着金黄色的光泽,松松散散疏密有致地堆列;捧出一把轻轻地洒到锅里,小火滋滋的熬、筷子慢慢的搅,香味一点点的溢出——这样的美好感觉,也只有这土气十足的方言能形象地表现出来。还有这“如发”,如不细加分析的话,我们可以用”“舒服”、“惬意”、“快意”等现代汉语词汇代替。如果从意味层面推敲,“舒服”就显得宽泛了,“舒适”有点平淡了,“快意”流于肤浅。这“如发”是由里到外感觉上的“舒服”,还有精神层面上的满足,甚至有从灵魂深出透发出来的幸福。——那是一种身心的整体满足,弥漫在浑身每一个毛孔,以一种极其舒展、神仙般的姿态呈现出来。
有趣的是,方言的背后还有让人忍俊不禁的笑话。说是一位沁阳的老乡去北京的一位亲戚家,内急,问主人“后”(厕所的意思)在哪里?主人指了指柜子,他就到柜子后面,结果没有厕所。他继续问“后”在哪里?主人指了指厨柜,于是他就到厨柜后面找。如此三翻,主人就问他到底要做什么?他憋得实在没法了,只好红着脸说:“俺要撒尿……”虽然是一则笑话,我觉得这“后”非但不俗,且很雅、很含蓄,真是沁阳文化的独创。它不象“卫生间”时尚,也不象“厕所”没有创意;“茅庐、茅肆”看似有点土,其实是文言中经常用到的词。一个“后”字展现出这样的生活意象:我们先人们在修厕所之时,大都修在院落的后面,远离生活区,干净卫生;农村的院落后面常常是无际的田地、开阔的自然景色,这去厕所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局促,解决完事后,还能欣赏一下美丽的景致。你看这方言,仔细把玩起来,不是还有一些诗意在里面吗?
方言是一种生活意味,是一种文化意象——泥土的气息与朴实的乡情相互交融、以一方山水为背景、共同生成的乡土文化——它滋养成这我们的生活,滋养着我们的灵魂。
整个剧本,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层层铺垫,渐入佳境,第一集最后那首歌很有创意,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几个集中表现方言语境的场景设计的不错,有袍袱有笑料。整个片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幽默诙谐之后,还能品出一些文化的滋味,这一点是最可贵的。
啰啰嗦嗦写这这么多,本该搁笔,却不知怎么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做的柿子醋。一场大风过后,不少柿子从树上掉下来,跌得伤痕累累,母亲把它们拾回来,洗干净,放进坛子里,若干月后,甚至若干年后打开坛子,满屋醋香,满口生津。
其实文化的消失是一种自然现象,无需强行挽留,在一些传统即将走出我们生活视野之时,我们需要的是做一种仪式,把它们以一种“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即是一种对我们曾经生活的欢送,更是一种对文化“别样”的收集和整理。就象微电影《沁阳那些事》中的方言一样,若干年后,当我们的沁阳方言彻底消失,我们所做的一切将散发出历史的香醇,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一份永久的追忆和怀恋。
以戏喜剧化的手法,给我们正在消失的文化做送别的仪式——《沁阳那些事》如果以此为创作定位,是不是更有看头,更有嚼头。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