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凯明
近日,外出务工多年的张永胜回到了老家——新区阳庙镇贺村,当他看见位于村党支部办公室宽敞明亮的“农家书屋”时,感到十分惊奇,什么时候村里也有了如此规模的书屋?当他踏进书屋看到一群孩子和几位街坊正捧着书津津有味地阅读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只要肯读书,将来就有希望。”张永胜激动地说。
张永胜告诉记者,他在外打工多年,深刻地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对当初没条件读书感到十分遗憾。
记者在贺村农家书屋看到,偌大的书屋坐满了前来看书的村民,这里书籍种类繁多,涉及文化类、政治类、少儿类、科技类、生活类,共有1万多册,此外还有报纸和杂志20余种。
正在翻看饲养书刊的刘大爷对记者说,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和饲养业,以前遇到疑难杂症,总是请教老一辈人依靠“土”办法,或是跑到城里去请教专家,很不方便。但自从“农家书屋”入村之后,就有不少饲养户、种植户经常来到书屋查阅农业方面的书籍,从书中找到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疑难杂症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何前进是村里有名的种植能手,他告诉记者,去年他种了几亩地瓜,不少枝叶都出现了腐烂的迹象。他请教了不少村里老人家,但都束手无策,后来他在“农家书屋”的一本书里查出他所种地瓜症状与一种叫做酸梅病的病症十分相似,于是,他就按照书里的办法按一定比例配置了农药,结果没过几天,地瓜的病就全好了。
农家书屋管理员张元法说:“现在农家书屋好热闹,前来看书借书的村民每天达20人,农民兴起了读书热,平时打麻将、喝酒的人少了,村里形成了一种好风气,邻里更加和谐了。这个地方确实受咱老百姓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