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影峡谷古称洪谷、丹谷,位于太行山南端晋豫两省交界处,风光优雅,环境清静。峡谷周围,珏山吐月的奇特景观数千年间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丹谷名胜更是成为文人墨客追寻的理想境地,被称为“百里画廊”。
站在峡谷之中的瀑布下面,我们仿佛看见了汉献帝在屈辱和无奈中尚存的一丝洒脱和飘逸。炎炎烈日之下,献帝携王妃在这高瀑之下的石台之上饮茶抚琴,极目高山之巅,远眺黄河如带,心情自然超凡脱俗,江山已去,抛却悲愁,献帝的清高与独傲油然而生。怀着一腔热情,走进百姓之中,和他们欢乐与共,为他们献医治病,献帝赢得了百姓的厚爱,留下无数千古佳话。于是,在山阳大地,千百年来,人们念念不忘祭祀这位失意但却爱民的善良君王。更因汉献帝曾经在这里避暑抚琴,采集草药,记住了这片山水,记住了世外桃源一般的净影峡谷。
两晋时期的焦作地区是文化交融的大舞台。传说中的隐士王烈在太行山中以净影峡谷为中心的山水之中隐居悟道,饥食石髓,渴饮黄精,以338岁的高龄,谱写着中华民族的长寿篇章;而神仙般的三界高人孙凳则是独居山林,精研导引吐纳之术,亲筑啸台,登台长啸,引万丈豪气直冲天际,洒下中华文化的雨露甘霖,营造出竹林七贤滋生的土壤。于是,嵇康来了,阮籍来了,刘伶来了,向秀来了,山涛来了,阮咸来了,王戎来了……群贤毕至,山水生辉,张扬出流芳百代的竹林文化和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的焦作,由于处在山岳与河套的过渡与交汇地带,太行山在这里挺起巍峨的身影,而黄河、沁河、丹河又在这里相拥相融,尤其是大山之中的净影峡谷,更是集万山之美,汇百溪之灵,形成了山明水秀、林茂草青、翠竹香映、瀑泉争鸣的世外桃源。加上这里本来就是孔子、卜子夏频繁活动的地方,极具文化内涵。所以,当时的焦作,在文人雅士的心中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经游览净影寺。王维的诗、画成就都很高,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净影寺中的诗画作品在漫长的岁月中流失了,只留下他走出净影寺,登上云台山茱萸峰之后写下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喜欢山水并向往隐居生活的祖咏,曾经在净影寺小住过一段时间。祖咏来到净影寺中,沉醉于奇妙山水和暮鼓晨钟之中,一下子仿佛找到了生活乐趣。祖咏来到了净影寺东边的古说法台,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题远公经台》。诗中写道:“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
金末的大诗人元好问在净影寺访僧、拜佛、听经、观山戏水,乐在其中,留下了不少诗作,其中既有游记也有状物作品。目前,史书有记载的有两首,其中《洪谷圣灯》是有记载以来第一篇关于净影寺金灯的诗作,且是多盏金灯,其中“一灯一灯又一灯,山僧失喜见未曾。”惊坏了僧人和游客,是研究净影寺金灯现象的重要文献。
金末元初的大政治家王磐对净影寺也情有独钟。王磐曾骑马带着随从游览净影峡谷,并写有《洪谷山》诗一首,其诗云:“昨日游黄华,抵暮方言还。今晨到洪谷,驱马五松边。
宗道是金代贵族,喜好山水,曾游净影寺,作《宝岩僧舍》诗。其诗云:“寂寂钟鱼柏满轩,午风轻飏煮茶烟。西堂竞日无人到,只许山人借榻眠。”
赵秉文是金代重要的作家之一,诗、文、书、画皆工,赵秉文多次慕名来到净影寺小住。在这里,他写出了“宝岩洪谷西窗梦,不信秋来不上心。”诗句,洪谷宝岩寺即指净影寺。
姚学甲是清代名士,字联芳,号半塘,姚学甲曾经在乾隆年间游览净影寺,作有《洪谷圣灯》。诗云:“旧闻金门寺前灯,山僧指示名曰圣。俄尔一点山中明,浮光吹乱遥带映。千灯万灯总一灯,灯灯相续明真性。”
清代学者程之玿曾十分精细地考察游览净影寺,写下了长达30行的《题宝岩寺诗》:“花园村居太行巅,上有古刹栖古禅。入夜金灯往往出,乍明乍灭树林边……”
在众多的诗章中,我们也许分不清作者对净影峡谷和净影禅寺哪一个更加偏爱,但我们知道,净影寺和净影峡谷如今早已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了。诗人们对这片山水的吟诵,已经沉淀为一种散发着清香的文化土壤,为我们孕育出一片文明之花。⑨ 净影公司
焦作市净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焦作市净影寺 电话:158389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