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一则“北京将征收交通拥堵费”的新闻引发关注。当日,北京市正式发布《北京市2013~2017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并规定:市交通委、市环保局牵头规划低排放区,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拥堵费政策。该计划还将其中的84项具体举措分解并落实到人,提出到2017年,全市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事实上,征收拥堵费在国际上并不是新鲜事,它成了不少国家治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的手段之一。很多发达国家的空气也经历了一个由差变好的过程,其中的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拿英国来说,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就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该笔收入用来推进公交系统发展。伦敦现在每年雾天不超过10天,它告别“雾都”恶名,花了近60年时间。不仅制定了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空气清洁法》,还先后颁布了《控制公害法》、《汽车使用条例》等多项法令,并力推“绿色交通”。
40年前的德国也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那时的鲁尔区等工业区,能见度只有几米,一些地方还成了“肺癌村”。如今,德国的空气质量发生了巨大转变,这都归功于上百个“空气清洁计划”。除上世纪7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外,德国力求限制释放颗粒物的行为:一是自2008年1月1日起,柏林等城市纷纷设立“环保区”,只允许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驶入;二是用技术手段减少排放,例如汽车须安装颗粒过滤装置,若不安装会被征收附加费,而购买污染较小的车辆则将获得补贴;三是征收汽车拥堵费,汽车吨位越大、排量越高、在高峰时段出行等,须缴纳的费用也越高。
芬兰则利用通信技术,通过统计司机和乘客的手机数量,来监测车流量,将拥堵信息提前发至司机手机里,避免拥堵。 江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