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凯明
近日,国内各大高校逐渐开始开学报到,又一拨“90后”揣着、背着、穿着崭新的各类“新式装备”入学。媒体调查发现,除去学费之外,学生配备的“开学行头”,已经以一万元为起步价,很多家长连呼“上不起”。
(据《沈阳晚报》)
学生们走进大学校门,适当添置一些物品,无可厚非,但动辄万元的起步价,无论从哪个层面衡量,都实在是太高了。
造成“豪华开学”的根源,恐怕还在于攀比。这其中不仅有学生的攀比,还有家长的攀比。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考上大学了,行头差了会被人讥笑,会影响人际关系,于是尽其所能、超其所能地鸟枪换炮。
然而,透过这分热闹,我们不难发现“伤不起”的开学行头最终带给学生和家长的,不仅仅是一分“抢购”后的沉重额外负担,更有一种无奈的浪费。就学生而言,购买豪华奢侈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开学用品,往往会膨胀他们的欲望,丢掉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不说,也助长了相互攀比之风,更何况“花里胡哨”的学习用品还会转移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对家长来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和“没面子”,硬着头皮购买价格不菲的开学用品,加重的是经济负担。
在中国,“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似乎成了传统,孩子考上大学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于是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一律满足,也不管家庭经济能否承受。
时代在变迁,子女升学产生的花销不可避免,日常必需品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相应的“开学消费”水涨船高无可厚非。“但‘消费’不等于‘浪费’。”凡事回归本源,上学的本质是求知,想要过得好,靠自己的双手,大学生们超前消费与他们自身有关,也与节俭教育的缺失有关。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一些家庭忽视了节俭教育,不少学校也不注重节俭教育。实际上,教育孩子正确理性消费,也是学校的重要职责。
笔者认为,俭朴开学,对孩子的成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首先,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消费特点,提倡“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认识财富,树立起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其次,家长应该视自身的经济能力,引导孩子消费。如果为满足孩子的消费欲望而造成家庭负担,对孩子和家庭本身都没有好处。当然,也不宜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苛刻要求孩子,这个分寸家长要把握得当。再有,大学生本身最应该准备的是良好的心态,应该理性选择,量入为出,做到买之有度,用之合适,而不是盲目攀比,一味追求物质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