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一)天地之道,功尽运化。
在人的生命系统中,脾主运化,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使其输布于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素问·经脉别论》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素问·太阴阳明论》又云:“无脾之运化,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
其实,这一生命系统理论,之于当前正爬坡过坎的焦作工业转型而言,也具有借鉴意义。
(二)说起经济转型升级,恐怕离不开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
前者是眼睛向内练内功,自强筋骨;后者是目光向外引外力,借势扬帆。两者虽相互独立、效应不同,却又相生相长、相生相成。一个地区的工业没有极具创新能力的产业龙头,就难以形成极具区域优势的产业基础,也就难以吸引来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强的优质项目。
换而言之,一个地区的工业自身筋骨不强,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产业承载能力不够,即使通过招商引进来了好项目,不是落地有困难、留不住,就是关联不大、消化不了,无法充分释放其产业带动效应,更无法变成自己的筋肉,实现工业的结构调整、转型提升。
(三)焦作工业转型靠什么?答案是:强运化而后壮筋骨。
市政府第十次全体会议指出,焦作靠什么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一言以蔽之,必须靠科技。换言之,不依靠科技来转型,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就是空谈,根本不可能实现。
焦作工业的生动实践也无数次证明,只有加快科技强市建设步伐,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熟悉焦作的人都知道,我市以矿起家,以煤为业,因煤而兴,也曾因煤而困。焦作工业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重工业产品,只有少部分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大多数企业普遍忽视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创新,在买方市场出现之后,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更让焦作人对此有着切肤之痛。
然而,即使是在目前整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传统产业遇到了新困难、新问题,但仍有相当一批像风神股份、卓立烫印、佰利联、多氟多等一样的科技型企业,实现了产销两旺、生机勃勃。纵观这个群体,无不是凭借自身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实施“标准战略”,不仅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而且还掌握了国家标准的制定权,赢得了市场竞争的话语权。截至目前,我市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76个。
(四)狼来了,大家都没有狼跑得快。是干脆坐到地上不跑了,还是努力跑到别人的前面,避免自己被狼吃掉?
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必须做好这道选择题。只有转得早、转得快,转到别人的前面,才不会被狼吃掉。对此,我市的选择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科技创新的杠杆作用,四两拨千斤,倒逼企业技术升级、科技进步、转型发展。
为加快焦作工业科技创新步伐,助推全市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市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年度科技三项经费超过3600万元,另一方面彻底改变了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切实用好科技资金,推行“创新券”制度,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确保专款专用。同时,我市还通过开展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每年从前100名科技创新企业中,筛选一批有潜力上市的科技企业进行包装跟踪和重点培育,对前30名科技创新企业发展规划进行跟踪落实和重点扶持。
此外,我市还建立了政府引导、财政支持、部门配合的技术创新决策和保障体系,制订了实施方案,从科技经费中拨出100万元专项资金,引导工业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完善了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五)焦作工业转型,除了企业的自强筋骨,还要增强整个产业系统的运化能力。
众所周知,招商引资是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重要举措,承接产业转移是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毕竟,经济转型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然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转变。而这些归根结底,都离不开项目建设这一载体。
近年来,焦作不断加快焦作新区、九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十大特色产业园区和县域首批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建设,吸引企业向园区入驻、项目向园区集中,充分发挥了园区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本着创优环境的目的,铁路网、公路网、能源网、水利网、生态网、信息网建设扎实推进。
据统计,今年1~7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投资424.6亿元,同比增长 29.4%,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58.5 %。其中,全市产业集聚区工业投资完成371.9亿元,同比增长34.8%。
毋庸置疑,焦作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我市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是焦作新的经济增长极。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有丝毫懈怠心理。与全省先进城市比,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还需加强,利用社会资本推动发展的能力还需提高。
与此同时,增强焦作新区和产业集聚区的承载能力,不仅要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道路、污水、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加强检测、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不断完善物流、市场、金融等配套服务功能。
(六)如果说,企业自主创新是经济转型的内生动力,那么招商引资就是加快经济转型的外来助力。
招商引资就是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招大引强、引才引智,从而在新一轮产业洗牌中抢得先机、赢得优势,实现转型升级。但从招商引资、落地开花,到结构优化、形成效益,犹如一个从饮食中吸取营养,并转化输送到全身的运化过程,不能冷热不忌、荤素不分。
招商引资不能“夹到嘴里都是菜”。在招商引资中,不仅要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出高、占地少的项目,坚决把科技含量低、投资强度低、效益差、污染重的项目挡在门外,实现高质高效、集约节约发展。
招商引资不能仅以个头大小作标准。在引进企业和项目时,也不能仅仅以个头大小作为取舍标准,而要把产业关联性作为基本条件,重点弥补短板、完善链条。具体而言,就是既要对接国内外500强,又要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发展后劲足的中小企业重点关注,并充分发挥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同类企业、上下游加工和关联配套企业,推动产业向精深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循环化工、铝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招商,同时围绕电子信息、食品、纺织服装等省政府重点支持的七大产业,发挥我市产业基础、资源、人力和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力争1~2个产业集聚区成功创建省级产业转移示范区。
招商引资要强化“亩产论英雄”理念。无论招商引资还是产业集群培育,在项目引进时都要注重“亩均效益”,把土地利用和科技含量、投资强度、投资效益挂起钩。在此方面, 焦作新区在最近新材料、新型装备制造、信息产业等方面招商引资5个项目,总投资34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这5个项目均经严格考核,达到了“以亩产论英雄”的标准,其中一个新材料大项目每亩投资强度在300万元,投产后每年每亩产出在500万元以上,税收贡献每年每亩可达30万元以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焦作新区对那些每亩投入、产出低的项目亮起红牌,仅今年7月以来就“拒绝”了4个占地大、投入强度小、产出比例小的项目。
焦作新区以“亩产论英雄”的背后,是我市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助推焦作工业转型升级的积极实践。
(七)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天地运化,与世而迁。在经过如是专注创新、自强筋骨,承载培育、转型提升这般的运化过程之后,焦作工业一定能更加筋骨隆盛、肌肉满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