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允安
“亲爱的朋友,30年前,一个乞丐来到济源坡头镇佛涧村史岭自然村,别人叫他乞丐,他写下‘旗杆’二字。从此,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旗杆。‘旗杆’精神有点问题,当时50岁的老教师史德忠看他可怜便收养了他。‘旗杆’在史德忠家一住就是28年,早已将史德忠当成父亲。今年,史德忠常看到‘旗杆’在纸上写‘周林安,渑池县英豪公社翟延’一些字,有了帮他寻家的念头……”
8月29日,记者的新浪微博收到了济源晨报记者程时培发来的私信,讲述了这感人的故事。由于以前济源市属焦作市管辖,想请本报帮助寻找“旗杆”家庭信息的知情人。随即,记者与程时培取得了联系,并对有关“旗杆”线索进行了详细地了解。
30年前的深秋,30多岁的“旗杆”拿着一个破碗,在济源一带流浪,后来走到了坡头镇佛涧村史岭自然村。他衣不蔽体,食不饱腹。最初,该村的史德忠给他找衣服穿,腾出一间屋子让他住。但是刚住了两天,他就又跑出去了。慢慢地,村里人都认识了这个精神有问题的乞丐。“旗杆”就这样疯疯癫癫地跑了两三年。有一天,史德忠在地里收红薯,“旗杆”跑了过来,史德忠就把他带回家给他饭吃,让他继续住在家里。虽然“旗杆”有时还会跑,但似乎知道史德忠比其他人更友好,能够接纳他。他跑累了,没饭吃了,就回到史德忠的家。又过了几年,“旗杆”就把史德忠家当成自己的家,一住就是28年。
史家永是史德忠的儿子,今年48岁。当年“旗杆”来他家时,他还没结婚,是一个20岁的小伙子。他说,温饱问题解决了,还有了一个家,“旗杆”的精神比以前正常多了,俨然成了史家的一员,并把待他很好的史德忠老人当成自己的父亲。
别人看来,“旗杆”不会干活,精神上也有点问题,大小便失禁。但相处的时间长了,史德忠发现他不仅会写一手好字,还会下象棋,解一元一次方程,这在当时看来,“旗杆”还算是一个文化人。“旗杆”不爱说话,但是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让他写啥字他就写啥字,而且写得很认真。
程时培说,今年8月27日,他见到了“旗杆”,问他叫什么名字、家是哪儿的?“旗杆”先把问题写在纸上,然后写了“周林安,是县委组织部,是渑池的,是渑池县委员会” 。记者问他想不想回家,“旗杆”写下“想回家”三个字。目前,“旗杆”60多岁了,史家人想给他办医保,但是他没有户口,无法办理。
如果您知道“旗杆”家人的线索或相关信息,欢迎联系本报记者(电话为(0391)8797265、13839190710),或直接联系济源晨报(电话2181818、1523873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