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小豹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一曲轻快的歌声从一间教室里传过,把刚刚踏进焦作福康学校校门的记者吸引住了。
是谁在唱歌?9月8日下午,在绵绵秋雨中,记者寻着音乐来到这间教室。正在上课的是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只见他拿着教鞭指着黑板上的歌词,一句一句地教孩子们学唱歌。有的孩子极力张大嘴巴跟着唱,有的孩子边唱边认真地抬头看歌词——他们,都是患有不同程度残障的孩子。
“叔叔好!我叫高飞。”看到记者进来,正在上课的小伙子礼貌地对记者打招呼。在简短的交谈中,记者很难想象眼前活泼的高飞曾是一名心理障碍患者。1999年,11岁的高飞因心理障碍被送到这里上学。“刚来的时候,我天天对着墙壁不说话,老师为了增强我的信心付出了许多心血,是他们给了我新的生活。”高飞笑着说,“现在,我也是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了。我要像我的老师一样爱我的学生。”
近几年,在这里像高飞一样从患有不同障碍到健康成长并接受正常教育的学生有220名。其中,58人长大后和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面对这样的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给予爱心和关怀,他们像妈妈一样爱学生。有的孩子不会说话,只要他动动腿,老师就要知道他想干什么;有的孩子有吞咽障碍,老师要喂食;有的孩子不知道大小便,老师就要掌握时间帮助他。”焦作福康学校董事长屈纯松说。
在该校教研室,记者见到了正在备课的体育老师李萍。曾在我市一所中学做语文代课老师的她,今年春天来到这个学校担任体育老师。“从语文老师到体育老师,有没有一种由主课调成副课被冷落的感觉?”记者问。
“教育教学中,每一门学科都是重要的,尤其当你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时,你就会发现,锻炼他们的肢体让他们生存下来,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李萍说。记者注意到,在她的教案上,标注着某某学生存在什么程度的障碍,需要进行什么体育活动进行锻炼等内容。她介绍,有时为了锻炼孩子肢体协调能力,她就让这些孩子拉起手围成圈,让孩子将套在自己身上的呼啦圈传递给下一个孩子。
从语文代课老师到焦作福康学校的体育老师,李萍对老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她说:“这些孩子都很可怜,出生时,他们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健康,只有承受不幸的命运。可是我们能够选择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作为老师,我们可以给他们更好的关爱,让他们享受尊重、感受信心,迎来自己新的人生。”
总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让老师在校园里辛勤耕耘。秋雨蒙蒙中,记者要离开时,那首唱给老师的歌还在校园里回荡——“啊!每当想起你敬爱的好老师,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