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52岁的刘先生是一名慢性乙肝患者,最近一年总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且经常出现发热、食欲下降等症状。随后,他慕名找到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五科主任孙建民求医。经仔细检查,其肝功能明显异常,乙肝病毒定量明显升高,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降低,B超提示为“肝硬化,脾大”。最终,刘先生被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 孙建民根据刘先生的病情,随即为其精心制定了一套“部分脾栓塞术、抗病毒、保肝”治疗方案。术后第三天,刘先生的白细胞、血小板就恢复了正常。治疗半个月后,其肝功能也恢复正常了。两个月后,其病毒指标转阴,乏力消失,食欲如常,精神明显好转,再也没出现过发热等症状。出院时,刘先生拉着孙建民的手说:“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孙建民告诉记者,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由于肝硬化,血液无法通过肝脏的血液途径回到心脏,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大量血液要从脾经过,且门脉压力增高,造成脾脏肿大。因此,血细胞会被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所破坏,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称为脾功能亢进。传统治疗方法是进行外科手术分流门静脉血流或脾脏切除,但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有报道称,其感染率为普通人的58倍,死亡率为540倍。而采用先进的部分性脾栓塞术创伤小,痛苦小,又保留了大部分脾功能,已被国内外所公认。
据了解,由于孙建民等人在该院开展此技术两年来,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国际上对巨脾引起的血细胞学改变,均依据脾脏大小分几次介入栓塞,以避免术后脾脏脓肿、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而该院可一次性栓塞治疗,患者在术后1~2周即可出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孙建民等人施用此治疗方法时,采用了独特的“脾脏下极楔形栓塞”,这样可一次性大面积栓塞脾脏而不会引起巨脾破裂。
据孙建民介绍,两年来,已有70多位肝硬化合并脾功能患者接受了这一栓塞术。治疗结果表明:临床有效率达97%以上,无一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在术后15~30天,经B超检查,脾脏明显缩小;血细胞和血小板均有上升,红细胞和血色素一个月后均升至正常水平;肝功能等均有显著改善。
孙建民 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五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焦作市感染病学会、肝病学会委员;对老年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急慢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痢疾、慢性腹泻、脑炎等疾病的诊治具有较高水平;在国家及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市级科研成果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