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闫春娟 张志国
眼下正是秋收大忙季节,记者近日在孟州市惊奇地发现,往年堆在路边、田边小山一样的玉米秸秆不见了踪影。而在该市的肉牛、奶牛饲养场则看到满载秸秆的车辆川流不息,农民数着卖秸秆的钱喜笑颜开。据悉,今年该市139个肉牛、奶牛饲养场,共建青贮池582个,青贮能力达30万吨,能够吃掉该市全部玉米秸秆,可节约饲料粮7万吨。目前,该市已青贮玉米秸秆11.82万吨,其中全株玉米秸秆8.65万吨,去穗玉米秸秆3.17万吨,为该市农民增加收入3055万元。
记者在该市裕泰养牛场的门口看到,载满玉米秸秆的农用车排成长队。“俺家种了5亩玉米,秸秆全部卖到了这个养牛场。按每吨150元计算,5亩地又多收入1000多元,既解决了处理玉米秸秆这个头疼事,又赚到了秋种小麦的肥料钱……”正在路边等候卖秸秆的该市化工镇中化村村民谢如意告诉记者。走进裕泰养牛场,机声隆隆,一台秸秆粉碎机正在将成捆的秸秆“吞”进肚里,并将三四厘米长的秸秆碎段“吐”到机器旁边一个20米见方、深3米的青贮池内,池旁边的工人则立即将池内的秸秆层层压实。农民形象地把这种青贮饲料称为“草罐头”。“玉米秸秆经过青贮,‘草罐头’就变成了优质牛饲料,不仅节约了饲料粮,而且提高了奶牛产奶的质量和数量。”裕泰养牛场经理杜立山用手指向旁边的青贮池说。
据悉,近年来,在该市政府的扶持下,该市的肉牛、奶牛饲养场达到139个,奶牛、肉牛存栏8000余头。今年秋收之前,该市就专门派出技术服务队,一人承包一个养牛场,发放青贮宣传资料,并对青贮池修建及储存技术进行现场指导,做到建一池、贮一池、成功一池,保证青贮质量。
“由于今年干旱少雨,俺家岭上的1亩多玉米减产,多亏孟州市畜牧局技术人员指导,把一些带穗全株玉米秸秆卖给养牛场,每吨300元,有了将近2000元的收入,细细一算,收入不比去年少多少。”该市槐树乡上河村村民席秀英给记者算起了细账。而陪同记者采访的该市畜牧局负责人说:“不管是歉收、减产的全株玉米秸秆,还是去穗的玉米秸秆,都能通过青贮,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