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什么不能给孩子减负?就是因为社会评价机制没有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家长当然愿意孩子去快乐地生活,但是现在社会评价机制、教育体制不变,单纯给孩子少布置作业,家长能接受吗?谁会愿意孩子将来中考、高考“吃亏”呢?
从8月22日起,教育部新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开始公开征询意见,提倡了多年的减负又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公众对小学生减负的态度如何?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新闻客户端 ,进行的一项调查(17476人参与)显示,75.9%的受访者支持为小学生减负,但52.3%受访者直言不看好《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实施效果。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是因为社会的竞争压力太大了。”现在江苏苏州工作的李慧岗说,现在社会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大多数家长仍然觉得学习好是唯一的出路,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够多,所以家长根本不敢放松,孩子们压力很大。由于工作关系,李慧岗曾将儿子带到新加坡上小学,他觉得那是儿子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每天下午一点半就放学了,几乎没有作业,剩下的时间由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支配。
“虽然这次教育部的减负规定,小学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但是,在‘小升初’竞争依然激烈的今天,这条规定能否执行?当前对于老师而言,学生成绩就是衡量能力的指标,如果学生的成绩很差,老师评职称、评优、评模等几乎不可能,而绩效工资可能也只能拿最少的那一份;学校方面也必须考虑升学率的问题,如果因为减负而导致整个学校的学生成绩不好,校领导就要担心自己会不会被‘下课’;对家长来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将来‘小升初’孩子成绩太低进不了好学校怎么办?所以在学校、老师的暗示或者明示下,在家长的担忧下,孩子们就在课后进入各类补习班。这样的减负不仅没有减轻孩子的负担,反让孩子的身心疲惫不堪。家长也将承担更高的补习成本。”李玲说。
调查显示,67.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小学生减负效果较差,仅9.6%的受访者认为较好,18.3%的受访者感觉一般。52.3%的受访者坦言并不看好此次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实施后的效果。
李玲发现,在县城里能上补习班的孩子多是家境较好的,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只能靠自己努力学习,但是不少孩子的自主性不够,这样一来,孩子之间的差距就拉大了。而且,减负之后孩子的课余时间增加了,但是一些家长忙于上班,根本没有时间陪同看管他们,少年宫之类的地方又形同虚设,于是孩子们放学之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要么在车流很多的马路上追追打打,要么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之类的地方。现在一些地方的教育是穿着素质教育的外衣,内里依然是应试教育。
储朝晖表示,小学生减负要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管理体制问题,现在的教育体系中,专业性越来越弱,行政性越来越强。需要给学校和老师一定的自主权,以设定自己的教学计划;二是评价体制的问题,学校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天性因材施教,保证教育的多样化。单一的评价体制容易让孩子丢失天性。强迫孩子都去学习,都拿考试成绩证明自己,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