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山阳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秋话童趣
中秋夜思(组诗)
明月千里寄相思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9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秋话童趣
□樊瑞楠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中秋节是一年中最好的光景,这时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一树树的柿子像一盏盏红灯笼似的悬挂在枝头,摇曳着丰收的喜庆和人们喜悦的心情,点亮我儿时的记忆。

  以前我家住在一个大大的院落里,有前院、后院、跨院,七家八户同宗同族也有杂姓挤住在一起,那时哪家都有三五个孩子,每到中秋节我们这些孩子就成了传递快乐的天使。

  我童年的中秋节是隆重而热烈的。为了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蒸花糕、打月饼、做点心。我院中有个大娘,是民间做花糕的能手,她巧手如花,一团白面在她手下飞转,擀成一个大大的圆,上中下三层,间以玲珑弯曲的花边,一颗颗红枣喜悦地点缀其间,面上是各种做工精致的花型,有龙凤、花草、飞鸟、鱼虫,均做得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看大娘做花糕实在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也有大姑娘、小媳妇出于新奇想跟着她学的,但能学成手的绝无仅有,这份手艺活不但需要足够的耐心、细心和心智,还要有一定的天赋,所以一般人是无法学到其精髓的。

  蒸花糕的过程同样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我们院中垒了一个大锅台,上面坐着大笼锅,院中的大伯或大哥坐在灶台边,把火烧得旺旺的,铁锅里的水烧开后,花糕就放到笼上蒸,我们几个孩子就围着锅台一边玩耍一边等待,我们非常羡慕烧火这分殊荣,总想取而代之,趁其不备就把一些柴草扔进火里,火苗一蹿一蹿地噼啪作响舔着黑色的锅底,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在我们兴奋的期待中,花糕终于出笼了,比先前更加丰满充盈和逼真,它闪着光泽散发着清香,大娘在花糕上搭上五彩颜色,一个美轮美奂的大花糕就做成了。大娘做的花糕堪称艺术品,后来就演变成刚订婚的姑娘家回给婆家的必须礼品,每到节里节令都有街坊来找大娘做花糕,大娘总是乐滋滋地应承下来,同院的大婶、姑嫂闲来没事也过来帮忙,三个女的一台戏,喜庆的气氛就弥漫了整个院子。

  为过节大娘还做了很多小枣糕,它们有手掌大小,底座圆圆的捏着花边,内包红枣,上面卧着小猫小狗、十二生肖,其中“猴捣碓”最为经典。我们家家户户都蒸花糕,但都没有大娘做得大做得好,蒸的小动物也没有大娘做得那么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这些染了五彩颜色的花糕、小动物和点了朱红颜色的小点心,摆放在案板上或竹筛子里,我们看在眼里馋在心里,恨不得伸出几只小手来,可我们只能看不能吃,这些食物要等敬过神之后才能吃。

  八月十五的晚上,敬过神,拜了月婆婆,一家人便围坐在院里吃花糕、分月饼。那些男孩子本就不安分,加之过节大人放松了对他们的管束,他们就发疯般地撒起欢来,他们走东家串西家,大人们这时都是好心情,显得格外宽容和慈祥,都笑着拿出自家的好吃食让他们尝,他们皮着脸尝尽各家美味,然后就在我们女孩子面前炫耀,惹得我们又羡又恨。这时大娘踮着一双小脚走过来,她把几只抹了红脸、头顶草帽的“猴捣碓”送给我们,“猴捣碓”成为我们女孩子的最爱,令那些男孩子十分眼气,他们像众星捧月般追随着我们来到街上,“猴捣碓”在众人手里辗转,不知不觉间已成大家的口中之物。这时月亮已上三竿,我们就在光光的月亮地里玩着捉迷藏、丢手巾、跳拐、指星星过夜等游戏。

  远处朦胧的月色下,几个大姐姐在跳皮筋,她们一边跳一边唱着有关月亮的歌谣:“月亮月亮明明,手里掂着灯笼,月亮月亮光光,走出一位姑娘……”

  我们在月下玩得憨畅沉醉痴迷,快乐得忘记了回家。

  我们稍大时街上兴起了耍电影,有一年中秋节,正好轮到我们街上放电影,银幕露天拦街悬挂,正反两面坐的都是人,人声鼎沸很是热闹。开演前我坐在人群中赏月,只见一轮明月当空悬挂,大大的圆圆的,散发着清辉,我静静地凝视着,突然我发现月亮里面有嫦娥奔月的影子,我忙指给身边的小伙伴们看,她们果然在月亮里看到了嫦娥姐姐飘起的裙裾。我们还在月亮里面看到了一座宫殿,我们说那一定是广寒宫,是嫦娥姐姐要去的地方,我们还看到了吴刚伐树、“猴捣碓”的影子,他们一上一下、一起一落不停地伐着、捣着……我们几个小小的脑袋挤在了一起,相互印证着月亮中这些美丽的景象。后来我做过很多次努力,但我再也没有看到过这种奇异的景观。有人说那是幻觉,是吗,但为什么这么多年很多事都变得模糊起来,那天赏月的情景却真切地清晰地印在我记忆的心海里呢?

  老人们说只有不满12岁的孩子仙根未除,长着一双仙眼,怀着一分童真,才能看到那么奇妙的充满幻觉的景象,而被世俗的风沙迷了眼睛迷了心智的大人是无缘领略的。

  如今虽然那位做花糕的大娘早已作古,我中秋节的童趣也已成追忆,但乡间那红色的柿子仍挂在枝头,它们像一盏盏红灯笼在风中摇曳摇曳,等着孩子们的小手去采撷……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