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山阳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秋话童趣
中秋夜思(组诗)
明月千里寄相思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9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月千里寄相思
□吕秀芳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佳节临近,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已经嗅闻到月饼飘香,已经感受到温馨气氛,心中更是有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曾几何时,那圆圆的月亮,满载着亲人团聚的其乐融融,也怀揣着游子远隔千里的离愁别绪……

  对于月亮,我情有独钟。漂泊他乡的这几十年里,每年的中秋节,在银辉洒地的午夜,面对着众星捧月的苍穹,思乡的情感如潮水般拍击着心灵。多少个中秋佳节,我都是一个人以袅袅晚风做伴,与皎皎月光为伍,思绪随着天籁一起吟唱着那首在心里暖热的文字:一轮明月影婆娑,天涯海角聆祈愿;百花邀月醉乾坤,一袭相思话团圆。

  浸润在月亮的清辉里,记忆又回到了童年。我的童年是在山西大同那个军区大院里度过的。大同人是很讲究年节的,而且擅长做面食,大同盛产历史悠久的不带馅儿的混糖月饼。八月十五打月饼,大同人过中秋节都是自己打月饼。每年一进农历八月,家家户户就开始为打月饼作准备,先考虑好打月饼的数量,开始采购食材,“一斤面三油三糖”,打月饼所用的材料基本都是面粉、胡麻油(山西特产)和白糖或红糖,而这三者的比例都是一斤面粉三两油三两糖,这样打好的月饼口感香酥,不油不腻。月饼的个头如我们现在吃的烧饼大小,上面有芝麻。

  然后和邻居们相约打月饼的日子,提前一天把炭火垒好,以保证打制月饼的时候火势适合。到了规定好打月饼的日子,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团和馅料拿到打制地点,之后所有的军嫂聚集在一起,有的和面团,有的摘剂子,有的包馅料,有的磕模子,还要有一个人专门负责烤制,注意火候,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常常是一连几天直到把各家的月饼都打制完毕。

  “大同混糖月饼”这是大同地区历史悠久的一种糕点小吃。据《大同县志》载:“(八)月初,城中即有数十家,预为饼具烙饼之灶,每一铺添制十余,每日卖至千万,累半月不绝。”这正是指每年中秋节前,各家各户都到饼铺加工混糖月饼的盛况。

  每年的中秋节,都成了军嫂们展示手艺的大舞台,也成了军区大院妇女空前团结的象征。那时母亲们在说笑中忙碌着,孩子们则如同过狂欢节一般,在灶间案前穿梭着,争着讨要着做好的月饼吃。

  那时,还没有冰箱,月饼就贮存在大水缸中,上面用浸了油的硬纸盖起来,一家人能吃上两三个月呢。

  大同还有一种提浆月饼也非常好吃,带馅儿,馅料通常是花生、芝麻、核桃仁、冰糖、瓜子仁、青红丝、青红梅,它是用模子扣出来的,硬酥皮。正面有花边图案,凸处为深麦黄色,凹处为普通白色,边花为乳白色,底部呈金黄色。远远望去,犹如一朵盛开的月桂。当时商店里卖4毛8一斤。小的如现在的月饼大小,大的可有洗脸盆那么大,买时可以切块称斤。一般家庭是舍不得让孩子们吃这种高贵食品的,只是在走亲戚时,买上两斤。如果是看高贵的朋友时,才买一套十几个从大到小的提浆月饼摞在一起,像一个宝塔,很是气派。

  相传提浆月饼的制作始于唐朝,最早出现于太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阴历八月十五晚,慈禧太后来到太原,还在我们军区大院的那幢木楼里过了一夜。巡抚前来敬献晋式提浆月饼,以享慈禧太后的口福,提浆月饼,由此流传。

  今夕明月追古月,月老人不老;往昔古月盼今月,人老月更新。从古至今,似乎没有一个节日能像中秋节这样,牵动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对团圆的企盼。高悬天空的一轮圆月,在每一个国人心中都承载着太多的企盼,也寄托着太多的思念。月饼也只是一种载体,它永远都载不动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牵挂与惦念……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