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围绕中心 站位全局
倾力服务全市转型发展
孟州:在“我不烧”上用功
修武:在“找出路”上发力
百米井下中秋夜
图片新闻
武陟县产业集聚区再获殊荣
焦作市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情况调研与思考
导 读
路数对头 难题不难
全市制止“双违”工作情况通报(十一)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作市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情况调研与思考
省委政研室社会处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近年来,焦作市不断强化就业为本的理念,以推进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为抓手,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强以就业、创业和社保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健全全覆盖的信息化服务网络,完善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的政策措施,探索出一条统筹城乡就业创业一体化推进、均等化服务之路,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一、搭好平台、建好机制,推动城乡就业服务均等化

  焦作市努力缩小城乡、地区、群体间在公共就业服务方面的现实差距,将服务对象覆盖城乡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群众,使每个劳动者都能享受同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一)围绕扩面建好公共服务平台。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突出市、村两级人社服务功能,初步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资源共享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实现服务对象全覆盖。在市一级,组建就业创业导师团,在全省率先成立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在市人才交流中心和人才市场开展 “一条龙”服务,为就业创业人员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指导、培训和融资等多样化服务,让群众少跑趟、增技能、早就业。在村一级,按照“八个统一”的标准,即统一名称标志、统一办公设施、统一管理体制、统一服务场所、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制度流程、统一工作内容、统一信息管理,在全市1826个行政村高标准建设人社服务站,建站率达100%。

  (二)围绕提质加强信息系统运用。不断增加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化建设投入,逐步实现就业创业服务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建立公共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涵盖就业失业登记、职业介绍、招聘管理等就业创业服务的各个方面。开发应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对全市156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实名登记,对未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有培训意愿人员等状况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实现了“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信息到边到底”。

  (三)围绕增效完善服务管理体系。焦作市注重公共服务平台统一长效运行机制建设。建立资金扶持机制,村级人社站建设费用采用村里负担、市县乡三级补助的方法,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800万元,并积极争取省级有关资金的扶持;建立高效运行机制,实施市级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当龙头、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村级人社服务站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对村站人员实行动态管理,民主推荐选配村站站长和协管员,保证了有人管、能管好;建立奖惩工作机制,对服务管理工作实行季度通报、半年考核、年终总评、奖优罚劣,提升了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到村到户到人,推进“家门口服务”多样化

  焦作市实施五种“家门口服务”,使农民群众不出村就可实现就业有人管、失业有人帮、创业有人扶、社保有人办、维权有人助。

  一是实施家门口就业服务。村人社服务站承担就业需求统计、就业岗位查询、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手续承办等职能,利用宣传单、广播、小喇叭、电子屏等,将就业信息送到群众身边,零距离的就业服务实现了“就业信息到户头,就业岗位到心头”。同时,利用统一的网上招聘面试系统,探索实行网上求职招聘、网上签订劳动合同、网上备案监督,让群众在家中就能找到就业岗位。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已达到77.7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81.8%。二是实施家门口创业服务。人社站及时向群众提供创业政策、创业项目、创业信息等服务,受理承办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群众不出村即可得到创业政策、资金等扶持,激发了创业活力。三是实施家门口培训服务。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计划,将有创业意愿的群众纳入培训范围,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设创业培训班,提供免费就业创业培训服务,提高群众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四是实施家门口社保服务。实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程,向基层延伸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网上社保信息查询、参保登记、基数申报、基本信息维护等业务的办理,为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等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提供便利条件,力求应保尽保。五是实施家门口维权服务。赋予村人社站劳动维权功能,积极开展执法检查以及信访、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农民工遇到侵害劳动权益问题时能够及时向上反映、及时得到处理。

  三、强化企业责任、保障劳动者权益,持续优化促进就业环境

  焦作市围绕营造平等就业环境、和谐劳动关系,创新思路和方法,多措并举,维护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一)强化企业自律。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选表彰、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示范单位评选表彰等一系列活动,对获得表彰的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和政策优惠,对诚信缺失严重或不善待职工、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企业依法依规处理,引导企业诚信守法用工,帮助企业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侵犯劳动者权益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维权监察管理。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将146名专(兼)职监察员和263名监察协管员纳入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体系,负责实时采集和监控网格内企业用人单位的实际用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等方面的信息及有关情况,建立了“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监管体系。

  (三)建立农民工工资卡制度。完善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清欠机制,督促用工单位建立农民工档案,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民工工资卡制度。

  四、焦作市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主要经验与启示

  (一)必须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责任。焦作市自觉承担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对城乡居民不分身份、户籍,坚持同权利、同待遇、同服务、同管理,使劳动者公平享有就业创业机会,同等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创业援助,平等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将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加载到人社服务平台,乡村一级主动靠前,弥补了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缺陷,提供了市场不能做、不愿做的服务;以创业普惠体系弥补了农民的弱势与缺陷,家门口社保和维权制度消除了农民的种种顾虑,保证群众放心干、有钱赚;积极推进就业服务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从组织、制度、资金、人员等方面入手,建立起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工负责、多方参与的组织体系,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有效破解了城乡就业创业不公平、不充分、不平衡的难题。焦作市的实践启示我们,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责任,就要完善施政理念,把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结合起来,将政府的作用集中到公共领域上,面向全体劳动者,逐步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完善公共服务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增加财政资源投入,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服务。

  (二)必须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一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焦作市扭转以往单纯依赖政府安置就业的传统观念,强化群众对创业促就业的认同度,完善创业帮扶体系,出台扶持城乡劳动者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全民创业的政策,激发城乡居民的致富热情,在全市上下营造了全民积极创业的浓厚氛围。当前,随着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推进,我省就业机会增加较多,各级政府要牢牢抓住沿海企业企稳回暖的基础尚不稳固、就业市场低迷的机会,充分发挥良好的政策环境“一优带百通”的作用,多策并举,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二要立足需求差异提供精准服务。焦作市发挥村级人社服务站直接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入户调查了解,对本村人力资源、未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有培训意愿人员等实时动态状况做到了“四清”,帮助劳动者在用工市场中准确定位,提高了专业化服务水平。排解群众就业之忧、圆群众就创业之梦,要求各级政府立足群众就业实际和企业用工需求,点对点、面对面地提供服务,在劳动者和企业之间搭建便捷有效的桥梁,提高用工单位招聘信息匹配率,减少劳动者寻求就业机会的盲目性,有效破解就业难、招工难的问题。三要整合部门力量扩充服务内容。焦作市充分利用现有的就业创业平台,建立与政府其他公共服务之间的“打包处理”关系。实践证明,通过整合部门力量,能够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公共服务效能最大化。

  (三)必须把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民。焦作市稳步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工作,在把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民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给予我们诸多启示。一要开展针对性服务。焦作市积极开展“送政策、送培训、送服务”的“三送”服务,对农村就业创业人员实行“一对一”指导和“面对面”服务,开辟重点企业农村招工服务“绿色通道”,多渠道建立人力资源输入基地,加大省内外人力资源培训和对接引入,实现就业服务到村、到户、到人。这种一站式、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势必能给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城乡居民就业创业注入强劲动力。二要着眼于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工在回流的同时,也把先进地区的发展理念、资金和技术带了回来,需要有关部门在关键环节给予他们有力支持,助推他们乘势而起。三要从根本上解除群众后顾之忧。通过搭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统一平台,建立农民工服务中心,实现维权关口前移,使广大农民不仅与城里人一样有好的工作机会,而且与城市职工一样拿养老保险,干得舒心、活得体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