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在“找出路”上发力,一个是在“我不烧”上用功,路数对头,发上了力,用对了功,修武、孟州让秸秆禁烧这个困扰我们多年的老大难题不再难了。
诚然,往年每到秋收时节,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层层施压,“不点一堆火,不冒一处烟”的口号常常响于耳畔,“加强领导,严防死守”的词语也常常见于报端,严令之下各地禁烧成效明显,但焚烧秸秆现象并未绝迹。为什么屡禁不绝呢?
禁烧难,禁烧难,有了出路就不难。农村秸秆禁烧是一项系统、庞大而艰巨的社会综合治理工程,必须政府引导,多方协作,多措并举,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俗话说“疏胜于堵”,疏则通,通则利;堵则变,变则弊。与其严禁农民焚烧秸秆,不如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给秸秆安排几个科学合理的去处。玉米剥皮收割、秸秆青贮养牛、补贴秸秆外运等,修武的综合利用五条路径,同样为其他地方指明了秸秆禁烧的出路。
入脑入心的宣传,让农民明白事理。禁烧宣传坚持不懈、铺天盖地,让农民知道焚烧秸秆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容易引发火灾;让农民知道“秸秆是个宝,培肥地力少不了”。孟州就是一点点让这些观念深入人心,才逐步实现由“我要烧”到“不敢烧”再到“我不烧”的转变,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秸秆还田若是鼓了粮袋子,富了钱袋子,又肥了地力,哪儿还有人舍得烧啊!”这话说得实在。让秸秆变废为宝,也会为我们的经济转型发展增添一分力量。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