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历史传说中不乏与酒有关的佳话。但当下,酒桌呈现出很多不良风气,入此局者深受其害,却又难以脱身。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0944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5.7%的受访者每月要参加三个及三个以上的酒局,84%的人直言反感当下酒桌文化,82.1%的受访者感觉会喝酒已经成为现在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调查显示,朋友聚会是受访者最常喝酒的场合(40.8%),其他依次是:家庭聚餐(12.7%)、公务接待(12.6%)、托人办事(11.0%)和商务洽谈(8.6%)。
在喝酒的频率上,20.1%的受访者每月要参加一到两个酒局,35.7%的受访者每月要参加三个及三个以上酒局,几乎不参加酒局的受访者占26.8%,从不喝酒的受访者仅占11.0%。
37.4%的受访者喝酒的原因是身不由己;29.9%的受访者认为喝酒是为了活跃气氛,打开话题;13.7%的受访者认为喝酒是为了联络感情;10.5%的受访者认为喝酒是为不好启齿的目的做铺垫;5.7%的受访者认为喝酒是为了表达诚意。
《小酒桌》《酒杯里的中国》作者李冬认为,中国人喝酒,其中有传统文化的因素的影响,追溯到古代,喝酒是隆重场合的一项活动,是祭祀文化的一部分。另外,中国人喝酒一些情况下包含个人情绪,酒桌经常被当作表达或发泄情绪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酒杯里还包含了感情和面子,这让喝酒这件事变得复杂很多。
调查中,84%受访者直言反感当下酒桌文化,其中74.9%受访者表示非常反感。
具体而言,受访者眼中三大酒桌不良习气分别是:劝酒(31.2%)、拼酒(22.8%)与逢迎吹嘘(13.5%)。其他不良习气还包括:炮制不必要的酒桌潜规则(9.9%)、以酒桌表现精明作为评价别人的标准(8.8%)、借酒劲肆意发泄个人情绪(7.2%)、追求高价酒(4.2%)等。
“酒桌是一个舞台,酒桌上的行为常常被看作礼仪和个人性情的体现,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有的人摆酒喝酒动机不良,敬酒劝酒目的不纯,让中国酒桌呈现出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李冬认为,酒文化里存在一些糟粕,通过酒桌审视别人,把喝酒不豪爽与办事、交朋友不实在画等号,借此强行劝酒;酒桌上,把情面、私交与公事混在一起,借敬酒增加他人心理负担。他指出,公务接待喝酒常常都有利益关系,与“官本位”的价值观密切相连。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