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中国·世界|焦作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巨型“花果篮”现身天安门广场
我国成功发射第三颗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我市创建平安农机荣膺三块“国字金牌”
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成德国大选最大赢家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四级应急响应
让失散千年的宋瓷“姊妹花”团圆
多措并举强化办案安全
内罗毕遭袭击购物中心内对峙依旧
发展大局下的抉择
“武陟引力”从何而来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9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失散千年的宋瓷“姊妹花”团圆
——记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董国宝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董柏生

  本报通讯员 晓 闻

  引子:“姊妹”失散

  在宋代,我市太行山脚下,当阳峪窑群上千个陶瓷品种中,有两种瓷以与众不同的仪态,被人们亲昵地称为“姊妹花”和“并蒂莲”。她们是:“姐姐”绞胎瓷,因其花纹表里如一、叶脉内外相同、不可复制而被誉为陶瓷中的“奇珍”;“妹妹”绞釉瓷,因其彩料纹花纹饰、色彩艳丽动人、呈韵律之美而被赞为陶瓷中的“奇葩”。

  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到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为当阳峪窑群鼎盛时期,《怀州修武县当阳峪土山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中“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记载佐证了当时的兴盛。

  1126年以后,绞胎瓷和绞釉瓷因遭遇靖康之变,随当阳峪窑群一同消失。

  “姐姐”九死一生。也只有极少数人偶尔在乡间一隅或森严的宝殿才能目睹到她卓尔不群的芳容,素面规整,表里如一。

  “妹妹”香消玉殉。人们只有从残碎的瓷片中看到她靓丽的身影,犹抱琵琶,满脸凄楚。

  “姊妹”情,梦残缺;咫尺天涯,千年等待。

  今年7月,刚刚获得中国陶瓷“大地奖”银奖的绞釉长颈瓶犹如出水芙蓉,当和她的“姐姐”们——绞胎系列产品站到一起时,还有几分陌生和羞涩。

  是他,这位普通而又平凡的陶瓷工程师,整整花费27年时间,才使“姊妹”俩在失散千年之后重相聚。

  他叫董国宝,焦作市华泰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原工程师。

  寻姐:绞胎之恋

  1996年3月,万木吐翠。“千年瓷都”当阳峪再次伸开双臂欢迎董国宝的造访,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此时的董国宝已从原市陶瓷一厂技术部调任该厂模具车间主任。三十而立,事业有成,更加坚定了他要在陶瓷事业中大干一番的决心。

  走访中,一位藏友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瓷片,让董国宝这个陶瓷专家给看一看。他接过瓷片,眼睛顿时一亮:花纹规整,排列有序。再仔细瞅,纹理内外相同,他断定:这种瓷片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绞胎瓷。

  从当阳峪回到家里,那个神奇的瓷片反复在董国宝眼前浮现,他再次领略到中国古陶瓷的神奇与神秘,同时暗暗下定决心,要烧制出这种产品。

  受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影响,我市陶瓷行业开始从辉煌步入低谷。为扼制中国陶瓷出口,外商对陶瓷出口价格一直不涨,而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价格上涨、工人工资上涨,陶瓷行业盈利空间日渐缩小,入不敷出。董国宝虽有良好的想法,但是厂里无法拿出资金支持,看着企业每况愈下,他决定离开17年朝夕相处的工厂,专门开发绞胎瓷产品。

  董国宝先是到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有古瓷片的农户家里寻找绞胎瓷瓷片,或是到市里收藏爱好者家里看,另外还专程跑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看到了一件完整的绞胎瓷小罐。这位曾就读于湖南省轻工业专科学校陶瓷工程专业的高材生,在经过大量研究观察后得出了绞胎瓷的制作规律:北宋绞胎瓷虽然变化万千、品种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羽毛纹、席编纹、麦穗纹、云纹、木纹等五六种,不像人们笼统说的100多种。找到了规律,就找到了绞胎瓷制作的钥匙。

  与此同时,我市文献绞胎瓷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等同样为攻克绞胎瓷制作技艺正不懈努力。由于共同的志趣,董国宝受李文献力邀,加盟文献绞胎瓷厂共同攻克难题。

  在烧制绞胎瓷过程中,董国宝和李文献发现了影响绞胎瓷烧制成功的两大“拦路虎”:一个是由于绞胎瓷手工制作,无法解决泥料真空难题,造成致密度差和真空度差,烧制成品率低。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商讨后,决定采用手工排气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另一个是由于绞胎瓷几种泥料收缩率不一致,造成绞胎瓷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开裂。专业知识帮了董国宝的忙,他根据各种颜料加入量,计算各种泥料收缩率,多次试验后使收缩率趋于一致,这一难题也迎刃而解。

  2006年4月,又是春暖花开的时节,董国宝和李文献终于烧制出惟妙惟肖的绞胎瓷产品。在当年市政协举办的当阳峪古瓷研讨会上,应邀参加的我国古陶瓷泰斗叶喆民看到这一产品后,挥笔题词:“国宝当阳峪,神奇绞胎瓷。”同年6月,这一产品在首届中原民间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

  找妹:并蒂盛开

  2009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早,在陶瓷业已有相当名气的董国宝,又有幸认识了研究当阳峪的资深专家张汝福,一老一少相见恨晚。

  张汝福坦诚地告诉他,当阳峪窑系还有一个失传瓷种叫绞釉瓷,同绞胎瓷相比,其纹理更加自然流畅,人们将其与绞胎瓷称为“姊妹花”。

  听了张汝福老先生的一番话,董国宝心里无法平静,是继续对绞釉瓷这一产品进行研究呢,还是守好现在的摊儿,够吃够喝算了?

  这几年为了绞胎瓷研究,他借遍了亲戚的钱;

  这几年为了绞胎瓷研究,多少次他连女儿的学费都缴不起;

  这几年为了绞胎瓷研究,昔日的同学、后来的爱人舍他而去……

  “为了让宋瓷千年‘姊妹’再次团圆,我董国宝豁上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董国宝决定投入这一品种研究。

  在张汝福先生的帮助下,经过多次试验,董国宝又成功攻克绞釉烧制过程中颜料流动性、颗粒细密度、含水率等问题,于2010年终于成功复制出这一失传千年的工艺。同年年底,在北京举行的当阳峪古瓷研究会上,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耿宝昌和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院专家吕成龙一致称赞:“绞釉瓷烧制成功丰富了当阳峪窑群品种。”

  2011年,董国宝被河南省陶瓷玻璃管理协会评为省陶瓷艺术大师。

  今年3月,董国宝创作的绞釉瓷产品获得焦作市新产品创意金奖,该项制作技艺也被定为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