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农合政策暖人心 农民健康有保障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3年9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农合政策暖人心 农民健康有保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参合患者得到新农合补偿。 卫 宣 摄
  优质服务。 卫 宣 摄
  新生命诞生。 卫 宣 摄
 
   

  袁树庄

2003年9月1日,我市武陟县作为全国首批试点,正式启动新农合制度。

  2007年,新农合在我市提前三年实现了全覆盖,受到了全省、全国的表彰,我市城区统办统管的模式在全省、全国予以推广,我市的新农合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10年来,我市新农合参合人数由2003年的36.1万人发展到目前的257.2万人,参合率由2003年的62%提高到了目前的98.1%。

  10年来,我市的新农合筹资标准由2003年的每人每年30元提高到了目前的每人每年340元,封顶线由最初的4000元达到了15万元。

  10年来,我市共筹集新农合资金32.13亿元,受益农民达5633.98万人次,补偿医疗费用25.58亿元。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新农合带来的实惠,新农合惠民好政策深深铭刻在人民群众的心上。

  在这些看得见的实惠里,农民感受到的是党和政府的温暖,是实实在在的保障。

  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更是新农合快速推进的“焦作做法”。

  沁阳市崇义镇58岁的白玉平患有扩张性心脏病,从1999年开始,每年都要住院治疗,少则十几天,多则几个月,医药费、住院费等每次都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前些年,崇义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差,有技术的医生少,村里人有病只能去大医院。”白玉平的女儿丁利霞说,母亲患病的头几年,家人只能带她到外地治疗,食宿花销和高额的医药费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怕拖累家里,母亲不止一次动过放弃治疗的念头。

  去年10月份,白玉平再次入院,经过10余天的治疗后,从崇义镇卫生院出院,总共花去医疗费2612.2元,新农合基金为她报销了2229.2元,出院时,白玉平只付了383元的医疗费。

  10余年的就医路,从东奔西走到在家门口看病,从医药负担沉重到安心住院养病,白玉平一家切身感受到新农合制度带来的实惠。

  制度启动:群众就医需求迅速释放

  10年前,像白玉平一样,嫌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差,怕医生的医术不高,不得不舍近求远就医的农民不在少数,而因为医疗负担过重而放弃治疗的农民超过一半,多数农民都是“小病拖、大病扛”。市卫生部门掌握的农民就医情况显示,10年前,我市农民应住院未住院率高达51.51%。

  党的十六大以来,民生问题被摆上重要位置,农村卫生、农民健康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为分担农民的疾病风险,2003年9月,武陟县作为全国第一批新农合试点县,在我市率先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当时筹资水平相对较低,各级财政20元、个人自付10元,封顶线4000元至5000元,报销比例也比较低。即便是这样,这一政策的出台和试行,仍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极大欢迎。

  “农民看病找政府报销,这样的好事,以前我们可是从来没想过。”武陟县西陶镇古凡村村民韩喜旺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年年都要花去不少医疗费。2003年新农合启动之初,他成为第一批参合农民,享受到了政府报销的医疗费。

  “每天只拿三分三,全年健康保平安。”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的新农合,实行大病统筹,兼顾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这也使得每年只拿10元钱的农民有胆量去医院就医,并从中得到最大的实惠。

  “平时少抽一支烟,病时捡回一头猪。”农民们这样形容新农合政策的好处。2006年,新农合制度覆盖到我市所辖六县市,筹资标准也上升到50元。2006年、2007年,市政府连续两年将新农合工作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

  县试点开始后,为解决城区近20万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针对我市五城区农业人口少、筹资水平低、管理成本大的难题,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我市城区的新农合工作实行统办统管,成立城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五城区新农合工作。2007年提前3年完成了新农合在我市的全面覆盖,受到国家、省的表彰,我市城区统办统管的模式被推广到全省、全国。

  从无到有,从试点探索到全面覆盖,新农合制度启动实施,很快释放了群众的就医需求,也促进了乡镇卫生院的复苏。

  制度实施:促能力提升夯实基层体系

  “健全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是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的基础。”早在新农合在我市试点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有了这样的认识。“让群众少得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10年来,我市把解决好农民就医难、看病难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突破口,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为了改善就医环境,从2003年起,我市在建设26所省定中心卫生院、国债卫生院建设项目的同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一般卫生院建设项目,决定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59所一般卫生院的改造。

  2005年,市委、市政府把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作为解决农民就医难、看病难的一项重要工作,追加财政预算160万元,把原定于2006年建设的16所一般卫生院项目提前到2005年完成。三年间,我市累计投入3603万元,完成了85所乡镇卫生院的改造任务。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自2008年开始,中央实施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财政政策,我市紧紧抓住机遇,争取中央投资项目76个,建设规模达到18.71万平方米,总投资3.59亿元,实施了沁阳、博爱、温县、修武人民医院和孟州中医院等县级医院项目,重点建设了29个乡镇卫生院、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一批村卫生室改造项目;积极争取省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并推动市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的实施,投入6000万元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2200个,保证全市每一个行政村至少有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2011年、2012年,我市又争取省定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360个,其中2011年200个,2012年160个。

  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就医环境的同时,我市还在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上下功夫。从2005年起,我市开始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从技术、设备和管理三方面进行全面扶持。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卫生支农工作开展以来,每年下乡诊疗门诊病人8000人次以上,诊治住院病人600人次以上,帮助乡镇卫生院开展手术100台次以上,帮助乡镇卫生院开展了骨科常见手术、耳穴压豆等技术,每年培训乡镇卫生院人员200余人次,接收进修人员100余人次。

  2009年,我市全面实施了农村卫生人才培养“51111”工程。其中2009年至2012年,已为县乡招聘本科生24人、专科生147人,合计171人;2013年计划招录研究生2人、本科生16人、专科生80人,合计98人。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定向生35名,培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技人员276人次,培训村卫生室人员1003人次。目前,我市共有基层卫生服务人员364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03人,占机构总人数的79.7%,已经过全科医生培训的有1360人次。

  医疗条件改善了,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整体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如今,群众如果得了病,首先选择乡镇卫生院就医,一般不出乡镇就能治好病。

  制度完善:农民就医更便捷、更实惠

  如何让新农合制度更便捷、更惠民,10年间,随着补偿方案的不断完善,我市在保障基金安全、简化报销程序、严管医疗行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了加强监测分析,保障新农合安全健康运行,我市坚持新农合定期运行分析通报制、新农合运行分析例会制,进一步强化新农合的监督管理。为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工作的发展,我市还结合实际,创新工作,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各县市区“新农合实施方案基本统一、工作规范统一、新农合管理软件基本统一、新农合医疗证统一印制”的具有焦作特色的“四统一”新农合运行模式,有力促进了全市新农合的健康发展。

  ——大病补偿:农民患大病不再愁

  筹资水平不断提高,报销比例随之提升,在农民看病难逐步缓解的同时,看大病难的问题愈发突出。2009年,我市卫生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100余名因病致贫的家庭中,98%的家庭都是因家中出现了大病患者。

  如何提高大病的保障水平,2010年,我市争取到了省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政策试点名额,作为试点县,博爱县参合儿童患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6种重大疾病,在定点救治医院治疗,可享受70%的新农合报销和20%的医疗补助,患儿入院只需缴纳住院费用的10%即可。这无疑大大减轻了患儿家庭的医疗费用负担。

  2011年,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新农合重大疾病补偿政策惠及全市儿童。2012年,我市精神病、结核病、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患者在各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新农合补偿比例在规定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对终末期肾病透析治疗、血友病凝血因子治疗的门诊就诊费用按照每次医疗费用限额(次)标准,新农合补偿比例为80%,不设起付线,不受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和基本诊疗项目目录限制;将一次性住院花费超过6万元、10万元的参合患者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0%、90%,有效缓解了参合农民大病医疗费用负担,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随着新农合筹资水平的提高,今年年初我市进一步扩大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病种和人群范围,除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外,我市选择部分发病率较高、诊疗路径明确、治疗效果好的乳腺癌及宫颈癌等18个病种的相关治疗纳入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范围,贫困患者最高可报销95%;9月20日起,我市又将小儿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耳聋等15个病种的相关治疗纳入我市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大病补偿减轻了参合农民大病医疗费用负担,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即时结报:畅通便民通道

  能不能及时足额地拿到报销金是参合农民最关心的问题。2009年以前,我市参合农民出院后,须携带医院开具的票据、诊断证明,回当地合管办审核报销。

  2009年,我市在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焦煤中央医院实施了新农合市级直补政策,参合农民出院时可直接在这些医院报销住院费用。在方便农民报销的同时,市级直补系统还对住院病人治疗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尽量将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降到最低。

  新农合制度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不仅要求获得更多的实惠,还希望得到更便捷的服务。2010年,在试点的基础上,我市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新农合直补工作,全面推行新农合市级定点医院就医直补,2011年起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院全面开展即时结报,参合农民在省、市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出院时就可直接领取新农合补助。几年间,即时结报的推行免除了群众报销医药费的奔波,参合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新农合制度的便捷。

  ——支付制度改革:让参合农民切实受益

  如何有效遏制医疗机构过度医疗、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等趋利现象,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让有限的基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支付方式改革成为重要手段。2010年,我市沁阳市、温县被确定为全省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县市,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将以往的按项目付费为主体的医疗费用后付制,逐步转向按单元、按病种、按人头支付的医疗费用预付制,以控制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率。

  改革的重点是变后付费为预付费。以往新农合资金对医院费用的结算,采用的是先花钱后支付的方法,也就是说医院花多少钱,新农合资金就结算多少钱。而总额预付,是经过对医院住院人次、治疗病种、治疗情况和物价因素等科学测算后,对医院的新农合资金进行打包预付,医疗超出部分将由医院自行负担,避免了医疗机构的过度医疗、过度服务。

  从单病种限价、按病种付费到总额预付,为确保参合农民的切实利益,我市一直在探索推进支付方式改革。2012年,在全市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全部实施总额预付,实现了医疗机构由被动控费向主动控费的转变,保障了参合农民权益,确保了新农合的基金安全。目前,我市2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已有27家开展按病种付费工作,累计治疗患者6345人次,减少新农合资金支出310余万元。

  从2003年到2013年的10年间,新农合的筹资水平从当初的人均30元提高到290元,各级财政补助标准也由最初的每人每年20元增至每人每年240元。随着筹资标准的提高,参合农民得到的补助也相应增多,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在70%左右,住院补偿封顶线统一提高到了15万元,同时实现了省级统筹,即时结报。

  “参合农民住院不用先缴押金,治疗期间也不会再被催费,出院只缴纳自付部分。”在降低药价、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的同时,去年我市还全面推行了“先住院后付费”的新型诊疗服务模式,以改善群众的就医感受。

  补偿多了、方便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更高了。今年共筹集新农合基金8.74亿元,截至6月底,全市新农合基金累计支出42358.12万元,其中用于大病住院补偿32528.96万元,门诊统筹补偿支出9829.16万元;大病住院补偿17.38万人次,门诊补偿736.12万人次。住院补偿金额达到1万元的参合农民有4550人,达到3万元的参合农民有628人,达到6万元的参合农民有87人,达到10万元的参合农民有20人,达到15万元的参合农民有4人。

  降低门槛,让农民看得起病;提高水平,让农民看得好病;改进服务,改善群众的就医感受;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让群众少得病。”这是10年间我市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结果。如今,多数农民看病不再难,有病不再拖,没有了后顾之忧,提高的是生活质量,提升的是幸福指数。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