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残联公布的数据,我国0~14岁的残障儿童有817.5万人,约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15.8%。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不便,到了适学年龄,许多人还无法正常入学。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对1141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1%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残障儿童,但85.7%的受访者感慨时下残障儿童入学并不容易,76.7%的受访者认为身边残障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不佳。
在日本长崎大学教育研究科研究员张璐看来,我国目前许多残障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存在既缺乏社会认可,又缺少专业学习平台的问题。比如2012年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刘伟,10岁时意外失去双臂,但一直喜欢音乐,在求学时多次被拒绝。如果不是他个人努力,恐怕很难被大众熟悉,这背后折射出社会对残障儿童仍有冷漠视。而接纳并培养他们的福利机构发展严重不足,更使他们面临入学困境。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王雁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仅是服务残障儿童的福利机构不足,我国目前残障儿童特殊学校的数量也明显不足,仍有大量适龄残障儿童处于失学状态。教育部颁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国家支持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这说明目前的建设规模仍跟不上需求。2011年中国残联的一项实名调查显示,适学残障儿童中,有近12万人没有入学,而且这些孩子的残障程度比较严重,且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
王雁表示,在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上,我国目前不仅数量不够,质量也达不到要求。很多城市聘任特殊教师的标准是本科,但由于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陈旧,毕业生都只是大专学历。结果,特教专业出来的教师反而进不了特殊教育学校。
张璐认为,残障儿童的受教育情况不理想,不仅在于师资力量短缺,也在于培养方法过于生硬。
调查中,对于残障儿童来说,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得到尊重和认可”(37.3%)和“获得平等教育机会”(19.7%),其次才是“提供物质帮助”(9.3%)、“获得社会的关注”(8.2%)、“得到关爱”(7.9%)和“公共资源的支持”(4.8%)。
如何才能真正改善残障儿童的教育状况?调查中,55.6%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和政府合力支持”,其次是“提供平等教育机会”(13.5%),“让特殊教育更加丰富和细化”(13.1%)排在第三位。其他还有“提高现有特殊教育的办学质量”(9.5%)和“加大特教师资培养力度”(6.4%)等。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