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张永慧)今年年初以来,市环保局在严格环保准入的同时,通过开辟环保审批“绿色通道”,提前介入,搞好服务,大力支持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建设。
保障总量,简化程序,服务重点项目建设。该局实行总量预算管理,将有限的总量预支指标用到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发展可持续的重点项目上,实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进一步挖掘环境容量,按照“有限容量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总量控制原则,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和入驻集聚区项目;在重点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上,压缩时限,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并定期开展重点建设项目环保预评估;实行重点项目特事特办,指定专人负责,全程配合,随到随办,跟踪服务,架起了企业与上级环保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
创新机制,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融服务于管理之中。该局建立集聚区规划环评专人服务机制、集聚区项目重点服务机制和环保资金优先支持机制,实时与省环保厅沟通协调,确保全程服务、无缝对接。目前,我市9个产业集聚区原规划环评全部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技术审查;规划调整的环评正在积极推进,其中市产业集聚区西部园区已完成,博爱县、温县产业集聚区初稿已完成,其余6个集聚区正在进行中。该局对于规划环评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较快的产业集聚区,其入驻的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简化环评内容;对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协助建设单位争取上级部门环保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