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仕智)在金秋收获的时节,我市城市水系建设捷报频传:总长23.9公里的引黄入焦工程基本贯通;灵泉湖建设初具规模,形成水面600亩;从灵泉湖引水入龙源湖变成现实,一湖死水变成活水;大沙河12公里带状湿地公园建设正酣;白鹭湿地、普济河景观改造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这是我市集全市之力强力打造城市水系结出的阶段性丰硕成果。
建设城市水系是我市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打造“半城青山半城水”的山水园林之城、生态宜居之城的战略高度出发,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打造城市水系,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我市城区北依太行,南邻黄河,城区南北走向有白马门河、普济河等6条河道,西东走向有新河、大沙河等3条河道,加之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城而过,共同形成了“六纵四横”的河流体系。
我市城市水系规划蓝图为西起中南路至焦晋高速公路,东至东海大道、北起影视大道至焦辉路,南到济焦新高速公路,面积约214平方公里,规划总投资66.9亿元。
我市城市水系主要建设内容有:
——整治“四廊六脉”,形成城市四条绿色生态长廊,构建六条优美滨河空间。
——建设“三环碧水”,实现新区水系的融会贯通,发挥承载城市排涝、景观空间营造、水资源调配、人居环境改善之功能。
——打造“五库六湖”,营造生态景观和休闲场所。
——兴建“东西湿地”,发挥其调蓄洪水、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之作用。
通过城市水系建设,使我市城区形成贯穿东西总长48公里的水体景观和南北总长50公里的带状公园,城区可新增加水面1.8万亩。
连日来,记者奔走在我市城市水系建设一线,到处可见红火的建设场景,美好的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半城碧水映山色,百里莺啼闻花香”,这一承载几代怀川儿女梦想的美好愿景,随着引黄入焦工程的快速推进,一渠酣畅的清流直送城市水系的梦想不再遥远,今年金秋引来黄河水后将逐步变成现实。
被焦作人比喻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引黄入焦工程,自武陟驾部黄河控导工程首闸引水,沿9.8公里长的沁南干渠,蜿蜒北行至沁北干渠南端,从地下33米深,穿越1920米长的沁河倒虹吸,再穿过蒋沟河、郑焦高速公路、晋新高速公路一路北上,末端在焦作新区李万街道永治屯村西侧入大沙河。一渠酣畅的清流直送城市水系。该工程是从黄河到海河跨流域引水,其投资之巨、难度之大,为焦作治水史之最。引黄入焦工程投用后,年可引水330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
记者在计划总投资5.6亿元新兴建的灵泉湖采访时看到,这里已经形成600亩水面,碧波荡漾,水体通透,好一幅水天一色美景。据悉,该工程今年年底可形成千亩水面。
从灵泉湖引水,曲折环绕10公里,经普济河、过黑河、越群英河、穿迎宾路、入龙源湖,然后水出龙源湖,穿黑河、新河,过大沙河,入东湖的水循环系统成为现实。这条水系的建成,实现了三个重大突破:龙源湖建成以来首次引地表水入湖成功,年可引水500万立方米;一湖死水变成了一湖活水,其生态环境将得到彻底改善;焦作地表水通过合理分配最大限度地在城区循环流动,龙源湖将再现飞鸟成群的水面景观和动人景象。
12公里长的大沙河带状湿地工程全部建成后,可形成上段146米、下段300米不等的水面,上段可达到20年一遇、高速公路以下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未来的大沙河带状湿地堤外是50米绿化长廊和4米宽绿色国际自行车赛道,河道内栽种以芦苇、蒲草、荷花、红柳为主的生态水生植物。届时,该湿地可形成生态体验区、水景观区、水天一色区、荷塘垂钓区和亲水游园、田园风景游园等壮美景观,为市民提供郊游、休闲、健身、野趣的好去处。
可以坚信,我市经过不懈努力的城市水系建设,一个泛舟河上、人水相依的宜居之城,一个碧波荡漾、河清水秀的中原明珠,一个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新焦作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关链接
何为“十大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事关焦作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增强基础支撑能力,构筑转型发展新优势,突出抓好铁路建设、公路建设、能源建设、水系建设、生态建设、信息化建设、新区和产业集聚区、教育事业、文化体育事业、开放型经济“十大建设”,总投资831.7亿元,2013年完成投资274.3亿元。9月29日至30日,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对照各专项行动计划明确的时间节点,对“十大建设”2013年重点工作1~9月份进展情况进行了督查。截至9月底,涉及的139项工作任务中,24项已完成,82项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