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允安
道路越修越宽,行人却说路越走越窄,车越跑越慢。为此,很多人抱怨是交通管理部门管理不善。其实,很多时候造成拥堵的恰恰是我们自己,是不文明的出行行为造成的。近日,记者专门对我市多个路段的交通拥堵情况及交通参与者的违法行为、不文明习惯进行了调查。
症状:不文明行为司空见惯
症状一:斑马线上车催人,行人被迫站中间。9月13日12时许,人民路与政二街交叉口,记者从东往西穿斑马线过马路,马路西侧长长的一队等红灯的汽车,人行道上被一辆黑色轿车占压。记者走到马路中间时,从南边过来一辆无牌照轿车,看到斑马线上有行人,不仅不减速让行,反而鸣着刺耳的喇叭让记者让路,呼啸着从记者面前冲了过去。这不是个案,我市很多没有设红绿灯的斑马线上,这种情况时时都在发生。
症状二:十字路口强并线,只抢时间忘安全。由于塔南路因施工封闭,焦东路与建设路交叉口每到高峰期都会有很多车排队通行。记者发现,在遇到红灯或者拥堵时,只要有车占用非机动车道或者对侧车道朝前挤,立马就会有更多的车辆全然不顾交通法规跟过来,甚至强行并线,造成更大程度的拥堵。
症状三:市区夜晚亮大灯,不顾对面看不清。9月12日,在我市某论坛上,网友“格格宝贝”发了一个《夜间的远光灯啊,闪了谁的眼?》帖子,希望司机朋友随手关掉不该开启的远光灯。在此之前,也有不少网友针对这种情况发出过多次呼吁。
症状四:红绿灯前人堵车,交通信号成摆设。我市每一个有红绿灯的交叉口,几乎都有“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凑够一帮只管走,不看红绿灯。
症状五:快车道上行人窜,生死时速频上演。记者经常在焦东路、太行路等路上看到,骑电动车、三轮车、自行车的人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强行穿行在快车道上,使本来较为拥挤的道路通行效率更低。
处方:养成文明出行好习惯
治理道路拥堵,我市交警部门投入大量警力,采取多项措施,对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高压严管,在各时段进行疏导。9月12日,市公安交警支队发出倡议,希望全市交通参与者都来做文明交通好市民。市公安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说,做文明交通好市民,特别是在日常出行时,相互礼让,自觉养成“按灯停走、按道行驶、按线通行、按位停放、按章驾乘”的交通习惯,系好安全带,开车时不打手机,杜绝酒后驾车、疲劳驾驶、超载超速,不随意变更车道、强行超车,不乱停乱放、乱掉头,不违规使用远光灯,不冲动开快车,不斗气开慢车,不开霸王车,自觉等候红灯,骑车时不乱冲乱闯,过街走斑马线,不横穿马路,不翻越交通隔离栏,时刻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很多交通拥堵不是因为道路不够宽,也不是因为交警部门调度不够科学,而是因为不少人不遵守交通法规所致。”一位老交警告诉记者。
网友“天宽地广”说,法规措施再严、倡议再好,少了交通参与者的遵守和支持,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希望交警部门严格执法,每个交通参与者都能守法出行,相互礼让。
人与人,各行其道保安全;车与车,守法礼让路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