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四字,耗费了我近读《大学》以来新陈代谢的大部分脑细胞。
因为《大学》内圣外王的修炼之道实现起来,实在太难。即使简化为“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文士理想,也非易事。特别是其中治国、平天下之言,对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是大而无当。到了最后,能剩下“修己安人”四字,已属不易。
那么,从大学之道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条目中,我们今人又能从古人处得到多少智慧?再若非要“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找寻一词作古今信息的解读对照,也许“明德任责”一词堪可当之。
康诰曰:“克 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在《大学》中,曾子一口气列举出了不同时代的各种典籍,来强调历代圣贤无不是以回归,复明自我之明德为自教教人的根本。《康浩》是周书,《大甲》是商书,《帝典》是虞书。子舆先生想以此说明,“复明自我明德”是古今皆同、亘古不移,是通向真理之路的唯一途径。
一谈到德,有人会觉得有复古的味道,但陶冶情操又岂有古今新旧之别?更何况,明德而后之任责,除了一种勇于担当的内圣之道外,还蕴含着“任谁以责”的道理与智慧。
《大学》又云:“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如此看来,古人如此注重德之自明,目的还在于通过修身正己的明德之道,做到心有秉持,物来顺应,从而达到治平之王道。被称为日本“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曾说过:“德高者升职位,功多者厚俸禄。”就是说有功绩的人给予金钱奖励就行了,重要的是领导职位一定得由人格高尚的人来担任。
在深受中国阳明哲学影响的西乡隆盛看来,功多者凭借自身努力,理应得到丰厚的奖励,但作为制度设计者的重要职位,只有德高者居之,才能做到心无私念,从而系统思考整个组织、社会的运转和成长,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私利,去维护自身等少数人的既得利益。
如此表达,在中国明代思想家吕新吾的著述《呻吟语》中也曾明确出现。吕新吾认为:“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这三个资质,换言之就是“人格、勇气、能力”。在吕新吾看来,居人之上者兼备以上三个资质当然最好,而如果非要给这三个资质排列一个顺序,那就是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
是故诗云:“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由是我言:“任谁以责,明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