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允安
孟州市南庄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孟州市委提出的“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农业提升、民生改善”的总体思路,牢牢把握“好中求快”的总基调,以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重点,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为主线,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举求多效”的重要举措,突出项目建设这一中心,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呈现出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的大好局面。
工业转型方向准
高新项目强支撑
引进什么样的项目?如何推进经济转型?
今年年初以来,南庄镇党委、政府把引进高科技、高端项目和新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引进了投资4亿元的环保节能产业园和投资3亿元的臻品国际服饰园。
同济恒爱公司是南庄镇非皮毛、零污染、科技型企业,南庄镇党委书记赵文超经过与企业经理刘移山多次沟通、商谈,决定以同济恒爱公司为依托,鼓励、引导企业利用自身技术、市场等优势,与大型集团、重点高校、知名教授联营联合、增资扩股、提升实力、做强做大。他与刘移山一去北京与中国“地铁之父”沈景炎教授等行业专家洽谈;二赴上海与上海申通公司联合实验,诚邀同济大学吴喜平教授作指导,成立地铁均匀送排风研发课题组;三到广州聘请广州地铁总公司高俊霞教授,组织行业资深专家对存在的技术问题深入探讨,研究出新型装置,最终引进了中国消防通风和节能环控领域最前沿的高科技企业——恒爱节能环控有限公司,在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节能环控产业园。目前,同济公司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申通公司联合,涉足地铁环控均匀送排风(烟)与节能系统工程、蒸发冷却空调节能系统等的研发和生产,并通过与德国EBM、美国格林瀚克等世界一流知名企业的深入合作,决心打造中国规模最大的节能环控生产科研产业基地。同时,该产业园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可达产达效。
赵文超告诉记者,今后,南庄镇将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转型的抓手,坚持做到“一不”“二引”。“一不”,就是不引进高污染、高耗能和破坏生态的项目;“二引”,就是引进产业型、科技型和投入产出比高的项目,引进有资金、有实力、有带动能力的战略投资者。
土地流转出新招
增收提效成果丰
“我想建立中药材基地,听说这里负责土地流转工作,我来咨询一下。”日前,一位郑州客商来到南庄镇土地流转中心了解情况。“谢谢您对南庄镇农业工作的支持,请您介绍一下您自己和建立中药材基地可行性分析报告,如可行的话,我们将竭力为您服务。”南庄镇土地流转中心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
去年6月份,南庄镇党委、政府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让想流转土地的农民找到了土地流转的地方,也让想承包土地的种植大户找到了去处。上口村的群众将该村1700亩土地委托镇土地流转中心流转,再由中心以每亩900元承租到孟州市田丰种植合作社耕种。现在群众不出村,一方面可以每年收取流转租金,另一方面在村里新办企业打工还得工资。通过整村流转,既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了机械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去年到今年,该镇新增合作社12家,目前,该镇直接或间接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家,经营流转土地8000亩,主要集中在小麦种植、药材、养殖等农业生产领域。2013年3月,在镇土地流转中心的支持下,盐西村成立了香翠核桃专业合作社,在吉祥路两侧种植核桃树230亩11000余株,合作社引导群众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最终实现了生态致富和产业结构调整。
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该镇里村的红花种植基地以河南省和岁丰农业科技公司为龙头,依托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省农业大学中草药学院,走“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该公司投资1000万元,一期在里村承包300亩地,二期打算占地10000亩,合力开发红花种植与种子深加工,并建立红花种植、油料加工车间,仓储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目前,该项目一期进展顺利,前景可观。
土地流转促进粮食优质高产。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利用自身种粮优势,通过集约化经营,来扩大种粮规模,提高种粮效益。目前,全镇100亩以上的种田能手达到80人,流转土地面积10000亩。如马附庄村的100亩以上流转大户就有5户,主要种植小麦和经济作物。张庄村的种粮大户谢新承包500亩土地,以家庭成员耕作管理为主兴办正新家庭农场。
南庄镇总耕地面积4万余亩,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3万余亩,通过土地流转,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城镇建设行动快
农民开心搬进城
城镇化怎样发展?小城镇如何建设?
南庄镇摸着石头过河,积极对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探索,经过调研,选择了符合群众意愿的“农民进城”城镇化建设模式。
在孟州市大定办事处建材商城南,有13栋挺拔的高楼,引人注目,这就是孟州市南庄镇滨河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占地70亩,可安置904户农户。
赵文超说,城镇化建设只有在建设中与城区直接对接,引导农民进城,才能又快捷、又节资,让广大农民早日享受到城区的公共资源。他算了一笔账:500户农户可腾出土地1000亩,仅用50亩就可让500户农户住上新居。
2012年,南庄镇政府出台了一整套农民进城规划、办法、实施细则,与孟州市政府出台的农民进城建设政策有机衔接,从整体规划到农户拆迁,都有具体标准,操作性相对较强。
南扣村村民李平中说:“俺村不富裕,指望俺村建设新居过上城里人生活,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了。镇政府出面建设农民进城社区,政府一推出,俺就签了协议。”
农民要进城,就业是关键。2012年4月,南庄镇政府对全镇农民就业进行了普查,全镇有1万多名劳动力,其中50%已在镇企业就业,20%在外地打工,30%务农打零工。于是,镇政府出台了“加入社区安置就业”政策,凡自愿加入社区者优先安置就业。上口村村民王世玲家有五口人,有老宅1处、1.8亩耕地,她已和村委会签订了自愿加入社区的协议书,将1.8亩耕地流转给了村委会,每亩年流转金900元,待入住社区后搬迁。她家在村里属一般户,腾出老宅可按标准得到补偿,她说:“再添点儿钱可购社区里的一套中等面积住宅,镇政府已将俺家3个劳动力安置在企业就业,月均工资1500元以上,3人一年工资收入有5.4万元,加上其他收入,全家一年有7万多元的收入。”
去年10月,焦作市雯禹鞋业有限公司落户南庄镇,一次性招收当地农民工500人,对愿意入住社区的农民优先录用。到今年6月份,南庄镇政府又新安置本地3000多名农民就业,月工资最高2800元、最低1500元。
党建工作顺民意
贴心服务惠群众
办理准生证、党员组织关系,一个电话,党员干部就会上门服务;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一个电话,党员干部就出面帮忙调解。一系列贴心周到的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南庄镇“四个一”便民服务机制的作用和便利。
今年年初以来,南庄镇党委狠抓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四个一”便民服务机制,搭建便民服务平台,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全力解决事关群众的难事、急事,切实让干部树立了形象,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建立一个便民服务点,搭建便民服务平台。该镇在各村建立一个党员便民服务点,党员干部义务轮流上岗,为群众代办准生证、低保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粮棉直补等事务,同时登记、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2013年上半年,为群众代办各项事务900余件,解决群众纠纷30余起。
发放一张党群联心卡,畅通干群沟通渠道。统一制作党群联心卡,卡上印有镇包村领导、包村干部、乡镇服务中心值班电话和监督电话,全天24小时不关机、不拒接、不漏接,在第一时间受理办理,方便了群众寻求帮助和政策咨询。通过党群联心卡,接到群众求助事项60余件,帮助群众解决问题40余件。
建立一套民情档案,了解掌握村情民意。建立民情档案,内容主要包括村情和户情两个方面。村情档案包括村庄基本情况、两委会班子、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本村人才库等方面。户情档案包括家庭基本信息、就业收入、住房情况、享受社会保障情况、家庭困难及矛盾纠纷等相关内容。通过村情民意档案,及时救助困难户30余户。
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全力推广实施“一线工作法”,让党员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党员干部通过点对点、面对面为群众提供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把“人性化”工作理念落到了实处,使居民生活中的“疑难杂症”在最短的时间被“医治”,实现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双提升。目前,党员干部已走访入户1500余户,帮扶党员和群众120余人,办好事、实事130余件,化解农村信访案40余起。
本版图片均由李同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