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注重民本的思想洗礼;
这是一次倾听民意的深情行动;
这是一次改善民生的创新举措;
这是一次深孚民望的成功实践。
看山阳区经济发展,可用一字形容:活。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充溢着创新之气,全省最具投资价值的县市区和省级优秀金融生态区彰显着刚健之力……
看山阳区社会稳定,也可用一字概括:和。“双违”整治连续6周单周拆除量和累计拆除量均在全市排名第一;连续6年的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记载着该区居民的幸福之旅,群众民生满意度、社会和谐稳定度大幅度上升。
经济活,社会和,该区缘何在转型跨越的道路上破浪前行?
“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山阳区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而且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也力争走在全省前列。”山阳区委书记孟令武在今年7月25日召开的全区主题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讲的话,一语中的。
服务发展:接地气 架起“连心桥”
跑项目、争资金、找路子,既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点,也是帮扶基层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活动初始,该区就明确要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调研,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中进一步开阔视野、转变思维、解放思想,找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办法,理清发展的思路。
一时之间,该区54个区直部门、1200多名工作队员集中精力走访、摸排、调研,听民声、察民意,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密切联系群众,凝聚发展合力。从太行山脚到龙源湖畔,从厂矿企业到田间地头,处处可见该区党员干部的身影。
7月份以来,孟令武多次轻车简从,深入中星街道寺河村、定和街道丰收社区、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汉河电缆等街道和厂矿企业,与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共商发展大计,并要求全区党员干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带项目下基层”“带案下访”,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上出主意、想办法,真正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
该区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玲等主要领导深入新城街道、北京福瑞堂、东方红国际广场项目建设现场等地,就集体经济发展、南水北调征迁安置、新农村社区建设等话题征求意见,问计于民。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该区整合五大班子集体力量,向推动重点工作、加快项目建设集中,多种形式开展查摆调研,了解和掌握项目施工、企业经营中的动态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对项目施工和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协调解决。同时,该区坚持“一周一例会,一月一公示,一季度一观摩,半年一评议,一年一考核”制度,逐项落实项目台账完成情况,并将其与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与评先评优直接挂钩。
干部沉下去,实绩干出来。今年1~8月份,该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同比增长9.1%;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94亿元,同比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44.4亿元,同比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2%,有力促进了该区的经济发展。
服务基层:扎深根 开启“同心锁”
“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的工作更具体、更繁杂,内容更丰富。找项目、跑手续、下工地,事事都得仔细考虑,个人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包社区、结对子、进农户,与老百姓贴得更近了,服务群众的途径也更广了。”在该区定和街道丰收社区实践锻炼的一位年轻干部说。
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该区以“千名干部下基层,六帮六促六推进”为载体,把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工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给机关干部补上基层实践课。同时,该区各部门雷厉风行,走出机关、走向基层,与帮扶单位召开联席会议,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多项帮扶活动,各项工作呈现出党建引领、争先晋位的良好态势。
扎下深根,才能树高千尺。该区上下团结协作,克难攻坚,驻村队员充分发挥政策宣传员、实情调查员、矛盾化解员的作用,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完成了南水北调焦东路引桥、山阳路跨渠桥梁、“双违”整治等重点任务,确保了国家、省、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全区经济发展。
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该区在解决好当前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基层理清一条科学发展的思路,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通过指导联系点党组织,开展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该区以点带面,推动各级党组织晋位升级;在街道全面推行驻街道联合工委制度,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帮扶工作队员作为服务团队成员,认领岗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社区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石。该区将社区建设作为推动社会管理转型的有力抓手,把该项工作列为区委六项重点工作之一强力推进,成立了社区办和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搭建了“一室七组”的组织架构,并拨出20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建设。目前,该区累计新增社区服务用房3700平方米,社区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将统一招录的30名高学历人才分配到社区一线,并组建了940人的网格化管理队伍;各社区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让广大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与日俱增。
服务群众:聚合力 共圆“中国梦”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该区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中奏出的最强音。
“一级干给一级看、一级盯紧一级干、一级对一级负责,才能让群众信服,才能快速将工作落到实处。”在市人民路瓮涧河桥头临时搭建的帐篷指挥部里,谈到“双违”拆除工作,该区一位县级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在他的衣服口袋里,经常装着一张稿纸,稿纸上清楚地记录着拆除的户数、名字,谁家有什么问题,拆除进展到哪一步了,或是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等。
在该区县级领导的率先垂范下,该区200多名干部连续作战60多天,全力以赴推进拆除工作,做到每天都有新进展;各级干部做工作、想对策,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
正是这样,该区各级领导和村干部一道,深入一线,了解真实情况;和村干部一道,一身灰、一腿泥;和村干部一道想办法、解难题……无形中在重大"双违"拆除工作中凝聚出巨大的正能量。
同时,该区以全市“十大建设”、南水北调征迁安置等为契机,加大新型社区、道路拓宽改造等建设力度,凝智聚力,攻坚克难,按时间节点完成了征迁任务,保证了各项重点工程顺利推进。目前,该区南水北调安置房已建成23.73万平方米;投资100余万元建成城区10处游园绿地;投资646万元,完成了32条背街小巷整治任务;北部山区生态治理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新增生态营造林4809亩,辖区环境逐步改善。
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该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惜财力、物力和人力,积极探索公共服务职能下放、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人民生活质量逐年提升。今年上半年,该区用于民生支出达1.78亿元。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看病难、读书难、出行难等问题现在都一一解决了,实现了我们多年的梦想。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中星街道寺河村村民的一番话,道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汇集民力。在党的群众路线的引领下,在转型发展的征程上,27万山阳人民正不断畅享“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红利。李军鹏
【编后】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当前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有序有力推进的新形势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仍然是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法宝。我市开展“人民在心中、转型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以来,山阳区始终坚持把群众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富裕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难题作为“第一抓手”,问计于民,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把惠民利民的事情办成办好,以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三项服务”实际成效,让群众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新变化。
为民担当,风雨可渡。该区的实践充分说明,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才能夯实转型发展的群众基础。只有切实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