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凯明
实习生 张银雯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民以食为天,粮食应该被珍惜。今年年初,网络上发起了“光盘行动”,倡导珍惜粮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该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响应,“晒晒吃光的餐具”成为一种时尚,“将剩饭打包走”也不再是什么尴尬事。那么,我市的“光盘行动”开展得如何呢?在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多家餐馆、饭店,发现提倡消费者饭后打包成为普遍现象。不少餐馆、饭店在墙上张贴“吃多少,点多少”“吃不了打包走”“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宣传标语;许多小餐馆、大排档、夜市摊也为食客们提供“半份菜”“大小份”“拼菜”等点菜方式,客人们能够按需点菜,量力而行,不用担心饭后留下一桌子的遗憾。
记者在某餐馆就餐时看到,服务员主动向顾客提供免费的打包袋,提醒客人将剩下的饭菜打包带走。“以前都是在客人的要求下餐馆才提供打包袋,现在餐馆规定每桌客人临走前,服务员要主动向客人提供打包袋,这样既可以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可以从点滴中引导消费者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餐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光盘行动”不应只是一场活动,而应转化成一种潜意识,深入每个人的心中,在行动上变成一种习惯。经过采访记者发现,虽然餐桌上的浪费现象仍旧存在,但节约粮食的意识已经深入大多市民心中,而且不少市民已将“饭后打包”变成一种习惯。
10月12日,在政二街一家餐馆,正在对没吃完的食物进行打包的李先生说:“以前把剩菜带走我觉得有点儿丢面子,向服务员要打包袋时也觉得有点儿张不开口,现在饭后打包成了一种时尚,不觉得别扭了,慢慢地,也习惯这种文明就餐方式了。”
市民刘小姐有一个习惯,每次和朋友聚餐后都将吃得干干净净的盘子的照片发在微博上:“‘光盘行动’正在进行中,今天节约任务完成。”在随后的留言中,都是博友赞成和支持的呼声。刘小姐表示,她将这种文明餐桌行为晒出来给同事、朋友以及不认识的人分享,是一件很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她会继续坚持下去。
河南理工大学人文政法学院张付领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饥饿已成为人类第一号杀手,据资料显示,全球平均每年因饥饿夺去1000万人的生命。如果全球每天浪费的粮食回收5%,就可以多救活400万饥民。张付领认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不要把舌尖上的中国,弄成舌尖上的浪费。他建议,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光盘行动”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要制定一些措施约束浪费行为,比如酒店必须实行点菜提醒、打包提醒等;同时也可针对浪费行为出台相关措施进行惩罚。
张付领最后说,勤俭节约不是吃苦,而是对有限资源的珍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成为节约粮食的倡导者和传播者,从“光盘”做起,让节约粮食成为一种自觉、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