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言
今年的桂花比往年开得迟,错过了中秋节,却在十一长假缓缓开放。推窗,一缕暗香若远若近,若有若无,淡淡的甜蜜、恬静的暖意,这,便是桂花的气息了。
我家与市人民公园比邻,公园里的桂树便是我的“芳邻”了。每年中秋时节,这位“芳邻”都会毫不吝惜地赠我满怀清香。而我能回报的,就是用一颗喜悦的心,一遍遍探望,一次次倾谈。一棵棵,一片片,走过,看过,仿佛能听到那掩映在绿叶深处的一丛丛金黄、淡黄小花次第舒展的呢喃。一阵风过,一阵桂雨,拈一朵,有阳光的质感,有温暖的情怀,细细密密,沁人心脾。
月下赏桂,更得“暗香浮动”之妙。天上,一轮皎洁,桂影婆娑;月下,举步沐香,衣襟飘香。不靠近,只远远地在近旁徘徊,任夜风中时隐时现的芬芳,将这月色染得明净悠长……遥想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大约也是此况味吧。
古人吟咏桂花的诗中,大都离不开一个“香”字,于桂花而言,大约没有任何一个字比“香”更能表达出她独有的魅力。辛弃疾“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杨万里“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香”……各自情怀一样香。咏桂诗中,独喜朱淑贞的《香秋夜牵情》:“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谁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好一个“人与花心各自香”,安然自然之美,随遇而安之乐,相看不厌之悦,这可能就是花与人最好的因缘际会了。
喜欢桂花,不独是她的香,更喜欢她的从容淡定。初开时,一缕幽香在你不经意时和你拥抱,但若深深吸气想寻找她的气息时,竟然一下就无影无踪了。不需刻意,她就在身旁,不远不近,默默陪伴。离去时,依旧淡泊宁静,不着痕迹。一点点收着、收着,淡着、淡着,你找寻不到她的身影了,她的香还久久在你的发际、衣襟,在你的心里,梦中亦闻桂花香……
“人闲桂花落。”与其他花比,桂花算得“闲中一品”了,不求浮名,但得自在。世上大多数花,大都惊艳而来,纷繁而去,唯有桂花,来去无迹,却“教世界都香”。
印象最深的,是张爱玲写的花落。她写玫瑰的凋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花落的声音。起先是试探性的一声‘啪’,像一滴雨打在桌面。紧接着,纷至沓来的‘啪啪’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那一刻的夜真静啊,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还有一段,看得人惊心动魄,写的是茶花。“有一种花是令我害怕的。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
大凡落红,都少不了感伤之叹,就连荷花也不例外。“留得残荷听雨声”,意境美则美矣,但读来依旧有美人迟暮之嫌,不若桂花,即使离去,也是欢喜着隐退,一任清香在记忆中悠长、悠长。
因了今年桂花的迟,又想起了郁达夫先生的名篇《迟桂花》。去岁中秋赏桂,想到“人与花心各自香”,生出很多感触,编写一短信发送给在杭州生活的大学同学郁力。郁力是郁达夫先生的孙女,而我则是郁先生的粉丝,整个大学时代,我们在《春风沉醉的晚上》,看《迟桂花》,听一个个传奇故事。刚发出短信,郁力的电话就打了过来,我们又一次聊到《迟桂花》,聊到“三秋桂子、十里荷香”,聊到杭州著名的“满陇桂雨”……70多年前,郁达夫不经意间闻到了“说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气”,遂有了对迟桂花“开得迟、经得久”的感悟。年少时读,更多的是感慨翁家小妹莲面对命运时的顽强和她的纯真自然,感慨人性的光芒无处不在。年岁渐长,重读《迟桂花》,方悟得“迟更耐久”之理。迟,何尝不是人生大智慧?
一次次花开花落,一场场生死轮回,缤纷的花事不过是以萎谢的方式、残酷的凋零,教会你识人见事,教会你在伤痛中自省,在寒夜里沉淀。于是,你渐渐明白,狂风暴雨是最好的试金石,试得出本性,试得出担当;于是,你终于明白,最好的活着,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慢慢想,缓缓开,想好一瓣,才开一瓣。不争春光,不媚世俗,不惧风霜。迟一些,慢一些,久一些。
愿做迟桂花,在岁月的风雪中吟唱自己的歌。
(压题图为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