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捐款为学生换非智能手机
40万元意在保护孩子成长
刘家政(化名)16年前来到重庆生活。今年10月初,他愿意出资40万,向儿子就读的重庆铁路中学捐赠非智能手机。此举让他深陷质疑的漩涡,有人说更换非智能手机是历史的倒退。
任何事情都宜疏不宜堵,如何疏导及管理孩子使用智能手机,既是家长要面对的问题,也是老师要妥善处理的事情,更是需要整个教育界思考的课题。
想法
想拯救更多孩子
手机换成非智能
说到捐赠活动的初衷,刘家政说,去年暑假,他花2000多元给孩子买了部智能手机,但很快问题就出来了。他发现,儿子手机不离身,吃饭玩、做作业也玩,最爱小游戏。开学不久,孩子的视力开始下降,一学期换了两副眼镜,度数一直涨,睡眠也不好了,临睡前、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都是玩手机。“我感觉给孩子用智能手机是一场赌博,我不想拿健康做筹码。今年暑假,跟孩子商量停用了。孩子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换成了非智能手机。
这样做效果明显,孩子的视力有所好转,不像以前只顾看手机,不爱搭理人。一次,儿子回来讲学校的见闻,说有同学因为玩手机太投入,结果下楼梯时摔了跟斗。”
刘家政强调:“我并不是要孩子放弃智能手机,只是想让他们在青春期这个阶段,暂时放下,现在的放下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利用。为什么选择中学来试点?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最强,同时又是智力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即便用普通手机对孩子的学习不一定有帮助,但只要保护了他们的眼睛和颈椎就值了。
我感觉要做点什么,来拯救更多的孩子。于是就给校长发了短信。”
实施
未与学校签订协议
将按班级分批捐赠
“我的想法成熟后,跟学校领导有过一次交流。当时校方作出了承诺,要保护我的隐私,我才同意做这个事情的。我跟学校没有签订任何协议,但不会单方面终止。班级试点开始后,只要校方要求,我就一批一批地捐。”刘家政说。
据刘家政介绍,捐赠的手机是在重庆买的。他先上网查了一下,看有哪些手机适合。选好后还给手机的售后打了电话。最后选择的手机有通话和短信功能。考虑到孩子们交流方便,班级有什么通知,学生们也可及时获悉,选用的手机还可以上QQ,但不能浏览网页。“40万元只是我一年收入,不会因为拿来做这个事情,降低生活品质。”
至于手机的分配事宜,刘家政认为是需要学校考虑的事情。之前他跟校方沟通过,必须以班级为单位,集体领取。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不能孤立任何一个孩子。如全班大部分同学都用智能手机,个别孩子用普通手机,就会形成一种不好的氛围。所以,只能全班一起换。”
刘家政说:“朋友全都不知道这个事情,一直匿名。家里只有我爱人知道,她挺支持的,觉得我是在做善事。儿子一直不知道,我打算让他上大学之后才告诉他。上大学之前,让他坚持用普通手机。”
回应
我只想为孩子的健康做点什么
最近接到多少媒体的电话,刘家政已经记不清了。媒体询问的问题有些带着强烈的质疑,很有攻击性,完全偏离了他的初衷。如捐赠是否合法?为什么不先捐给红十字会,再转给学校,是不是有什么个人目的?是不是卖手机的?为什么不捐给贫困山区的学生……
“还有一种声音,专家、学者建议可以考虑换个方法。我回答说,他们(专家学者)要的是论文,我们需要的是方法。等讨论完了,孩子们都长大了,你有更好的方法吗?”
对于网上的质疑,刘家政说:“我不是“土豪”,我只是一名父亲,只关心孩子。有人说(更换成非智能手机)是历史的倒退,我承受不了这些,我的初衷是很简单的,只想为孩子们的健康做点什么,现在却搞得复杂了。”据《重庆晨报》
小夫妻制7分钟动画片
网友称可进好莱坞
近日,一部名为《入学考试》的7分钟动漫短片走红网络:三只小老鼠在一户普通人家的厨房内,为了向太极鼠大师学习偷吃之道,显出各种功夫,让人捧腹。
虽然短片时间不长,也没有进行任何宣传,但它仍很快引起网友的好评。在向来刁钻的豆瓣网上,得到8.2的高分。甚至有网友惊呼:碉堡!可以进好莱坞了!
如此高的评价,不仅因为动画制作精良,情节生动,更因为它的主创人员并不是专业的动画公司,而是一对成都小夫妇。
昨日,动画的主创曾小兰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她本科是临床学专业,但从小就喜欢动画,也自学了很多电脑绘图软件。毕业后,她放弃做医生,转投动画业。而她的老公唐伯卿则是化学系毕业。最初,他们和别人一起开动画设计公司,但因为种种原因,首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去年初,不愿放弃梦想的小两口,拼凑借来5台电脑,开始闭关制作这部动漫短片。从故事构想到纸上的分镜设计、人物的3D建模,再到动画中老鼠动作捕捉、后期渲染,两人宅在蜗居内,一帧帧,一段段地细致刻画。 直到今年6月,历时15个月后,这部名为《入学考试》的短片终于面世,渐渐在网上获得好评如潮。
想用作品证明“国人也能做出好动漫”
华西都市报: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做出《入学考试》这部动画短片?
曾小兰:创业失败后,我和老公想证明自己。也想告诉大家,国人用心也能做出好的动漫。
华西都市报:从医肯定生活条件很好,你是否后悔?
曾小兰:做动画是我一直的爱好,选择梦想,就要坚持下去。虽然有时候,失败会有挫折感,但我很快会调整过来。
华西都市报:有网友说这部短片十分“皮克斯”,有些还说是抄袭?
曾小兰:皮克斯公司是我和丈夫的学习偶像,“就像一座高山”。我们确实从《功夫熊猫》《精灵鼠小弟》等动画中借鉴了不少思路。也想像皮克斯、迪斯尼这样最初从车库中创业的动画公司,实现自己的动画梦想。华西都市报记者余行
网友点评
@葵花卷:水准很高的国产动画,两个人做出的比那些投资几千万的好N个档次。
@萧然太瘦:好多中国元素的小细节很到位,鼓励国产。
@T恤衫假面:制作精良,各方面都在水准之上,就是故事和趣味差点。
@八戒:好玩,滑稽,传统味儿。
@Carbon:部分有模仿嫌疑,还算不错。 @BenX:中国动画不是做不好,而是不愿意花时间。
华西都市报
学生手工打造敞篷跑车
百公里油耗0.5升
最近,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惊现一辆“敞篷跑车”,虽然外形不如兰博基尼、法拉利,但是回头率却一点也不低。伴随着轰鸣声行驶在校园里,不时引来学生的尖叫与赞叹。这可不是富二代在飙车,也不是阔少在炫富,而是该校几名学生手工打造的一辆“汽油节能车”,百公里油耗0.5升左右。
“敞篷跑车”技术参数
最高速度 80公里/小时
低能耗发动机 排量仅100CC
百公里油耗 0.5升左右
车身 采用铝合金等轻质材料
虽然简陋但很拉风
一路轰鸣引来女生阵阵尖叫
“这样的学生就该鼓励,中国多一些这样的孩子,汽车产业就有希望了。”最近,记者发现多位网友在网上晒出了一名学生模样的男孩驾驶着一辆单座车行驶在校园里的照片,虽然车上有些简陋,但显得非常拉风。“挺佩服这些孩子的,我听说他们的车子就是自己纯手工打造的,没有现成的图纸,太厉害了。”
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已经不止一次看到这辆车在机电学院校园里试车。“暑假还没结束的时候,这些孩子就开始试车了,那个时候动静很大,感觉声音都能赶上F1赛车了。不过反正学校里面也没开始上课,影响不到别人。”最近,这辆车选择在人少的时候在校园里行驶,或是傍晚出现在学校的运动场上,“反正哪里人少就往哪里钻”。伴随着轰鸣声行驶在校园里,不时引来女生的尖叫。
不但拉风还很节能
时速80公里,百公里油耗仅0.5升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来到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刚进北门,就看到一辆“敞篷跑车”贴地“飞行”,从眼前闪过,排气管传出的声音与越野摩托车无异。车身上贴了一个汽车、摩托车厂商的标志以及车辆编号“148”。
“现在这个车最高速度能达到80公里/小时,采用节油模式驾驶的话,百公里油耗在0.5升左右。”机电学院汽车系1131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吕钦告诉记者,油耗之所以如此之低,一方面是使用了节能竞技大赛厂商(2013年第7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提供的低能耗发动机,排量仅有100CC。此外,车身都采用铝合金等轻质材料制作,重量比摩托车还轻。“油耗的高低和驾驶习惯、驾驶者的发挥也有不小关系,几挡起步,如何滑行都有讲究。”
扬子晚报记者看到,这辆敞篷车其貌不扬,看起来多少有些简陋。承载式车身由铝合金等轻质材料制成,方向靠类似于摩托车的龙头控制。车前部有两个车轮,尾部则为一个车轮。为了减少阻力,轮胎较窄,与电动车相似。该车为四挡循环,使用一个手柄换挡。在龙头上还有一个码表显示里程、车速等信息,码表下方有一块电路板,上面有5盏LED灯,用于车辆挡位显示。车辆尾部有两根锃亮的排气管,排气管上方还有一个定风翼,不过吕钦的同学张伟贤坦言,这个尾翼肯定有作用,但是因为没有条件做风洞试验,并不知道具体效果如何。这辆车以汽油为燃料,油箱是由一个塑料水杯制成。“上面有刻度,每次我们加多少油都一目了然,然后按照码表上的数字进行计算,就能算出油耗了。”
揭秘“跑车”的背后
团队成员都是“科技达人”
该敞篷车制作的指导老师宋敬滨告诉记者,大家是在去年下半年听说有个车辆节能竞技大赛,当时心中多少有些忐忑。“这个比赛已经在国内举行了六七年,北大清华之类的院校悉数参加,我们要去比赛的话,就得和这样级别的院校同台竞技。”
经过一番选拔,宋敬滨、王峰和郑利锋三位老师相中了吕钦、张伟贤等几位同学。“这些小伙子都挺厉害,以前我们教过,当时就感觉他们反应挺快,逻辑思维能力也强。”据了解,他们很快就组成了一个团队,核心成员有四五个,如果算上辅助人员有接近10人。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吕钦和张伟贤都是不折不扣的“科技达人”,从小就喜欢在家里捣鼓各种电器、钟表。“家里但凡能拆的,基本都拆过了。”吕钦如此描述自己。
而这个开发团队里也确实是卧虎藏龙。“有一位同学设计了‘智能汽车’,可以用手机进行遥控,所有硬件自己安装,程序也都是自己写的,目前正在申请相关专利。”宋敬滨老师如是说。
“敞篷跑车”全手工打造
“当时听说能加入这个团队还是很激动的,但是激动的劲头还没过去,就开始紧张地设计了,因为比赛主办方只提供一个带变速箱的发动机,别的全要自己设计。”张伟贤说,整个摸索过程长达5个多月,期间的酸甜苦辣实在是难以言表。在某一环节尝试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才能成功已是家常便饭,然而从没有人选择放弃。
“学校提供的经费也很有限,买东西得货比三家,一分钱都不能浪费。”由于不少零件都买不到现成的,他们还在校外找了加工中心进行加工。“有的时候加工之后还是不好用,我们就自己拿锉子进行加工。”郑利锋老师告诉记者,与很多名校相比,他们的条件算得上十分寒酸。“我们整体经费也就2万元,有的学校光是做个碳纤维车身就是数万元。”此外,还有学校有软件进行模拟风洞测试,对车辆的造型进行调整。
王峰告诉记者,指导老师只是在核心部件上帮帮忙、出出主意,车辆的主体基本都是学生全手工做的。“有几次我们要用电锯,学生直接把我们拦下来,说‘老师,还是我来吧,你没用过,别伤到自己’。”
下周这辆跑车征战节能大赛
从3月份报名之后拿到厂商提供的发动机,再经过5个多月的试验,到了8月底,第一辆样车正式“下线”进行“路试”。“第一次路试有好多人围观,大家看到车子开动之后,都鼓起掌来。”张伟贤告诉记者,当时大家觉得只要能开起来,就是成功,“不过,我们虽然有点激动,但也有些失落,因为之前设计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那种传动装置效果并不好,还得进行改造,这也算是笑中有泪”。
据了解,下周,该团队将带着自己的战车南下参加节能竞技大赛,赛道为曾经举办中国房车锦标赛CTCC的广东国际赛车场。“比赛前有两圈测试场地的机会,对我们来说真的很珍贵。”王峰告诉记者,由于学生并没有参加过这一比赛,对赛道毫无了解,最近只能在学校找到赛道资料,然后想象着如何跑直道、怎样转弯,上坡下坡怎么应对。
“第一次参赛,能够跑完比赛,跑出正常发挥的成绩就好。”郑利锋老师坦言,团队成员压力不大,这次主要还是以学习为主,“成功跑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