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领跑青天河 增辉红叶节
土地流转:潮涌怀川风正劲
立足长远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
漫山红叶醉游人
“创意焦作”讲座在我市举行
“群众满意是我最大的幸福”
150MW光伏发电项目落户博爱
地里能刨不少金
导 读
沁阳一企业率先选任首席质量官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0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群众满意是我最大的幸福”
——记武陟县公安局木城派出所河朔警务室民警李德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岳 静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我的职责就是保一方平安,让人民群众安全和满意。”日前,在武陟县公安局木城派出所,河朔警务室民警李德新一见到记者,就阐述起自己的职责。

  今年52岁的李德新,在29年的公安工作中多次被评为该局先进工作者,今年4月又荣获该局2012年度社区警务工作“业务之星”称号。

  荣誉的背后,是李德新几十年如一日的埋头苦干。去年8月,时任武陟县公安局乔庙派出所指导员的他服从组织安排,到河朔警务室担任社区民警。李德新能放低身段、干好烦琐的社区警务工作吗?别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但是,他没有让人失望,秉承着一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坚持每天挤出两个小时学习社区警务业务,同时开展入户走访,每天带在身上的工作日记簿上记满了辖区居民的家长里短。很快,李德新就走进辖区居民心中,“有事就找社区民警老李”成了居民们的口头禅。

  去年12月9日上午,家住武陟县木城镇文化路繁荣四街的陈彦武焦急万分地找到李德新,说自己儿子陈鑫高考就要报名了却发现没有户口。接到求助后,李德新立即骑上电动自行车,带领协警顶着严寒到相关单位调查了解,历经五个小时,终于查清了陈鑫户口丢失的原因,并于当日下午拿着调查材料到木城派出所户籍室,为陈鑫办理了补录户口手续,使得陈鑫没有错失高考报名的机会。为表谢意,陈彦武拉着李德新的手要请他吃饭,李德新拒绝了,说:“为群众办事是我的职责,哪有办个事就要请客吃饭的道理?”

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对社区警务工作的钻研,李德新总结出一种新的警务工作模式——“两个量化”,李德新总结出一种新的警务工作模式——“两个量化”,就是通过制定《河朔警务室一周工作日程》和《河朔警务室工作奖惩制度》,实现工作量化到日、责任量化到人。这一创新模式的推行,让繁琐的社区警务工作变得有章可循、运作规范,同事们都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与工作业绩的辉煌相比,李德新的家庭就显得简单、朴素。他家在武陟县城南大街公安局家属院,建于1993年的家属楼处处显示着岁月的沧桑。他家只有70多平方米,客厅和卧室都没有窗户,大白天也得开着灯,只有阳台上有难得一见的一缕阳光。勤劳的妻子程桂香把这个小家打扫得干干净净,下岗后的她没有闲着,去了附近一家单位食堂打工。说起丈夫,程桂香说:“既然嫁给了警察,就得认命。他对工作投入多了,自然就没办法分心照顾家庭。”她告诉记者,有一次她贫血头晕,不到中午就给李德新打了电话,可他工作忙得直到半下午才回家。

  李德新就是这样一心扑在工作上,无论白天黑夜还是风霜雨雪,只要群众有需要,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记者问起是什么支撑着他对工作无私奉献,他说:“应该就是对警务工作的热爱吧,群众满意是我最大的幸福。”

  (李德新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广播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

  李德新在查阅辖区居民档案资料。

  本报记者 岳 静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