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建省纪委通报12起违纪典型案件,其中3起涉及公车违规;山东省曝光7起违纪典型案例,其中4起涉及公车违规;广州市纪委的“曝光台”首次晒出涉及27家单位的31辆公车违规;山西省晋城市纪委曝光了中秋、国庆期间出入高消费场所的公车车牌号码,并要求处理相关责任人……
(据新华社)
在广大群众诟病已久、公车改革屡屡“卡壳”之后,近日,公车超标、公车私用、公车浪费又成为多地纪检监督部门和媒体曝光的热点。
公车改革为什么难?因为公车改革直接触动领导干部个人的利益,一些握有或大或小权力的人,对改革缺乏自觉性和动力,甚至明里暗里成为改革的阻力。多年来,享受公车服务被部分官员视为特权,以至于位越高、权越重,对公车档次、价位要求越高,对公车品牌越讲究,甚至一个人专享多辆公车,既有轿车,又有越野车。“车轮上的腐败”,是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典型“症状”。
公车改革为什么难?因为公车改革还触及领导干部家庭及其司机的利益。在2003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刘同心公布了一份公车私用情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提到:目前在一些地方,公务车公用占三分之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私用、家用甚至被领导干部的司机乱用的现象十分严重,广大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地方在公车改革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例如湖南省要求省委常委和省政府副省长原配备用于下乡的越野车统一上交、广西南宁发起随手拍公务车违法违规活动等。特别是中纪委近期也明确表示,将试点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加大惩治力度。
公车乱象作为当前干部不良作风集中体现的一个“病灶”,沉疴已久,必须下大力气、做“大手术”才能根治,尤其需要上下同心、群策群力从源头上彻底治理。
从上至下,从中纪委到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只要对“车轮上的腐败”采取“零容忍”态度,加大督查和问责力度,构建不想、不能、不敢公车私用的制度环境,则触碰制度“高压线”者必将大大减少。例如建立GPS定位制度,在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对公车进行GPS定位,充分发挥新技术在反腐中的作用。
从下至上,发挥社会监督的威力,在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制度的基础上,发动广大市民对在学校门口接学生的公车、节假日出现在景区的公车、出现在红白事现场的公车等进行举报,让“办私事”的公车无所遁形,让公车私用者“吃不了兜着走”。
当然,治本之策还在于集中解决好“四风”问题的基础上,全面深化公车改革,取釜底抽薪之法,严控新购公车的额度,最大限度减少公车数量,彻底遏制公车腐败现象。
←不敢“走私”了
朱慧卿 作 (新华社发)
↑标本兼治
蒋跃新 作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