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获助学金?先当着全班同学面,将贫困家境和盘托出。沈阳大学某学院要求家庭困难的学生演讲“比穷”,得票最高者可获助学金,引发争议。有学生表示:“说是为了公平,可让我们当众‘揭伤疤’,这对我们公平吗?”
(10月16日《沈阳晚报》)
贫穷不是耻辱,对自尊自强的人来说,反而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但是,沈阳大学在举行这样的“比穷”演讲时,置个人隐私于不顾,是否考虑过敏感自尊的大学生的个人感受?
近年来,怎样把助学金发到真正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是各级高校面对的一道难题。由于贫困证明真假难辨、认定贫困生的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一些高校出台了“贫困生不允许购买电脑与手机”“日花费超过30元不得申请贫困生补助”等奇怪的政策,而一些伪贫困生靠助学金享受惬意生活的新闻也屡屡曝光,使大学生贫困补助问题一次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诚然,沈阳大学举行“比穷”演讲是不得已而为之,助学金发放名额有限,公开演讲可以避免暗箱操作,甚至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演讲能力。但是,认证学生家庭情况本是学校的职责,采取学生自我证明的方式既是校方的失职,又是对学生个人尊严的漠视。校方如果能站在贫困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就断然不会拍脑袋决策。试想,谁愿意把自己最隐私的一面置于阳光下,任人评判。
公开能够保证公平公正,但是沈阳大学这种忽视个人权利和尊严的公开,就难免会让一些学生有被羞辱的感觉。笔者认为,把助学金发到真正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并不困难,只要校方实行更人性化的贫困认证政策,放低姿态,深入到学生中间,就能够了解到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从而把助学金发放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让党的贫困大学生补助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