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加快“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县建设,靠啥作支撑?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集聚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持续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引发裂变效应。到2015年,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将达到500亿元,力争进入全省“十强十快”产业集聚区行列。这就是博爱人的响亮回答。
目前,该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6.6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06家,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为主导,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生物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为辅助,产业集群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截至今年8月底,该县产业集聚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8.3亿元,同比增长46.3%;完成利税19.5亿元,同比增长62.5%;实现利润总额14.4亿元,同比增长45.5%。
抓工业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发展。该县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一举应多变的关键举措,围绕主导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引进了龙源电厂2×66万千瓦热电机组、华夏动力公司年产10万辆电动农用车和30亿安时钇铁锂离子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促成了月山啤酒与燕京集团、德克公司与亚圣集团、岩鑫公司与金隅集团、裕华公司与丹麦桑阿柯公司战略合作。目前,该县产业集聚区内在建项目40个,总投资174.8亿元,其中1~5亿元项目27个、5~10亿元项目4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
抓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城互动发展。该县先后投资19.96亿元,建成道路74公里,搭建起“五纵七横”城区发展框架;建成6座变电站,主变容量达15.7万千伏安,在建1座变电站,规划主变容量54万千伏安;敷设供水管网30公里、污水管网50公里,架设供电主干网26公里;建成了公租房小区和标准化厂房;区内道路、水、电、气等都与城区实现了互联互通,同时重点将一些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庄进行合并,科学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集约节约土地,促进人口集聚,引导农民就近就业或从事三产服务,完善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实现产城互动。今年年初以来,该县产业集聚区内科技路、好友路、标准厂房、公租房等9项基础设施将建成投用,并新建月山路、开源大道等4条道路;围绕产业集聚区谋划建设的倒槐树、酒奉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正在积极推进。
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吸引好项目入驻。该县不断修订完善外来投资优惠办法、创新建立项目税收“7∶2∶1”分配机制,实施项目建设环境定期评议和“四个一”服务机制,对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打造最优发展环境。同时,该县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建投资集团、聚晟投资公司、恒信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成立了土地收储中心,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等专业化服务职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在此基础上,该县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围绕主导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今年年初以来,该县产业集聚区引进项目10个,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9个,签约引进资金43.83亿元,市外资金39.1亿元。
培育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该县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开放带动、集聚发展的思路,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年初以来,该县充分利用西气东输第一分输站、国家重点煤层气利用项目“端氏—晋城—博爱”煤层气终端落户本县的优势,编制完成了《博爱县天然气综合利用发展规划》,安彩、中能、豫北支线等多条输气管线和昆仑能源总投资6.5亿元的大型天然气压缩母站、LNG一级加液站和CNG加气站等项目建成投用,投资15亿元的天然气综合利用核心枢纽项目和投资9.87亿元的郑焦晋LNG汽车减排综合园区项目扎实推进。
(王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