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言
“中国硅谷”中关村离焦作有多远?
2013年10月17日,当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廖国华、白智勇带队踏上焦作这片发展的热土,当建立焦作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战略合作前景越来越清晰、战略合作规划越来越翔实,中关村,对焦作而言不再是一个概念,而将成为焦作转型升级的高速引擎。
焦作转型靠什么?一言以蔽之,靠科技!
如何靠科技?在与中关村考察组座谈时,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文深形象地提出了“两条腿”战略。
何为“两条腿”战略?
一条腿,就是要通过强化内部科技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奖励办法等措施,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焦作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另一条腿,就是要借力登高,加强对外产学研合作,首选就是要加强与中关村的战略合作,并以此作为焦作推进科技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加快焦作转型发展步伐。
今年,我市首次提出科技强市战略,自此,焦作的科技事业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科技创新卷、企业科技能力评价、科技贴息、科技统计、科技招商……一个个新政出台,力推企业走向科技创新前台;一次次高质量的产学研对接,搭建了平台,开阔了眼界,促进了合作。而与中国科技翘楚中关村的相识相交,则是我市科技招商的点睛之笔。
今年6月,市科技局提出的“牵手中关村”设想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初步达成了在焦作新区建立中关村科技基地的共识。
思想决定行动,起点决定高度。自此,我市与中关村开展了大力度、高频次的对接。在市科技局、焦作新区一次次公关,市委常委、副市长郭鹏一次次进京洽谈的基础上,今年8月,市委书记孙立坤在京会见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主任郭洪,促成了中关村领导考察焦作之行。10月17日至18日,中关村考察组对焦作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双方建立焦作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战略合作规划基本敲定。
中关村考察组考察焦作前,我市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编制了焦作科技企业情况汇编,企业现状、产业需求一目了然;召开了企业动员会,鼓励企业积极与中关村“联姻”,借力做大做强。
中关村考察组考察焦作期间,焦作市明仁药物有限公司与北京红惠新医药有限公司、河南卓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科融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另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对此次对接中关村企业,我市企业反响热烈,河南卓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铁雷感慨地说:“中关村门槛高,我市很多企业缺少对接渠道,政府搭建这个平台,企业太欢迎了!”
中关村考察组的焦作之行,带来的不仅是项目、技术、人才,更带来了先进的理念,这才是焦作企业最应该学习借鉴的,这才是焦作最大的收获。
焦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桑振平说:“中关村管委会和企业没有隶属关系,没有一项行政审批权,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无权的小政府’却能把当初的‘电子一条街’做成如今的‘中国硅谷’,靠的是市场化运作,靠的是体制机制创新,靠的是强有力全方位的服务。在中关村的成长坐标系上,横轴是‘服务’,纵轴是‘创新’。这样的创新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廖国华对中关村未来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今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中关村不仅是北京的中关村,更是全国的中关村,走出去加强与地方的战略合作,对中关村和地方是双赢的选择。此次来到焦作,焦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对合作的诚意让考察组非常感动。下一步,双方将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及生物医药等领域推进产业对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合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有理由期待,通过与中关村合作,焦作的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将揭开崭新的一页。
相关链接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由此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1999年6月,国务院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决策。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成为中关村发展新的重大里程碑。
中关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以及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和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不断创造着经济奇迹:年销售收入近万亿元、对首都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持续十几年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每天有10家企业在这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