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贺弘扬
10月26日,沁阳,怀朴园。
这座长眠着清代宦台名吏曹谨的墓园,因“2013海峡两岸曹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以及同期举办的怀朴园落成典礼,而聚集了海内外的目光。
当天,红绸装点、金菊飘香的怀朴园气氛庄严。园门前的广场上,聚集了来自我国台湾的50余名代表以及大陆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等100余人。
9时整,开园仪式开始。随着大红绸缎揭开,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手书“怀朴园”三字展现眼前,人群中响起热烈的掌声。
东西两侧门上方悬挂着“禹王化身”“德沛苍黎”的匾额,述说着曹谨在台任职期间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以及兴文教、抗英夷、捕海盗的卓著功绩。曹谨去世后,台湾百姓为其建祠修庙,祭拜至今。凤山人还以“曹公”二字命名学校、道路等,并于近年举办“曹公文化节”,用多种方式纪念他。
步入怀朴园,青砖铺地,古树肃立。在书写“两岸咸尊”的大殿前,人们端身正意,为殿内的曹谨铜像揭幕。
台湾嘉宾许智杰在致辞中说,我们称曹公为“禹王”,因为他为凤山农业打下了基础。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曹公圳,直到现在,除了农业灌溉外,还承担着输送城市生活用水、涵养水源等重任。我们今天怀念曹公,就是为了发扬他为民务实的精神。
9时30分,授牌仪式开始。河南省台办主任王海鹰,将“河南省对台交流基地”牌匾授予沁阳市。至此,沁阳市成为我省第三个省级对台交流基地。
9时40分,全体人员来到曹公墓冢前,敬献花篮,追念先贤。仪式结束后,台湾嘉宾又在墓冢前用自己的方式祭拜曹公。将千里迢迢从台湾带来的曹公圳渠水洒在曹谨墓前,并围着墓冢绕行一周,将从凤山曹公庙带来的香灰撒在曹谨墓上。曹公圳的水来之不易,据台湾凤邑赤山文史工作室负责人郑温乾透露,第一次,他们带渠水上飞机时,没有通过安检,就又折返回去重新取水,并作为饮用水随身携带,才顺利通关。“我们这样郑重,就是为了表示饮水思源,知恩报恩。”郑温乾说。
此次活动的主办单位国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法人代表、副社长钟河林说,天下大同,两岸一家。沁阳人民用最热情的怀抱,欢迎海峡贵宾,表达了“两岸一家亲”的深情。沁阳人文厚重,名人辈出,李商隐、朱载堉等享誉海内外。如今,对循吏曹谨事迹的挖掘,将进一步提升沁阳的文化品位。
祭拜结束后,人们在各个展室观看了有关曹谨事迹的字画和文史资料,久久地在园里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