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中国·世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渔乡·鱼宴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明年起限定电视购物广告时间
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批捕
港人平均结婚开支逾30万港元
烛光纪念
国台办:已暂停台湾问题食品进口
辩称窃听不针对欧洲公民
美试图为盟友关系“疗伤”
强风暴袭击荷兰
致损近亿欧元
恐威胁石油生产
迪拜禁放孔明灯
延伸阅读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伸阅读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父爱如山 为女整平回家路

  

前日下午,记者从普洱市公安边防支队整董边防派出所了解到,修路的老人名叫刘国权,今年59岁了。

 

  刘国权说,女儿嫁得远,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几天前,他和老伴接到女儿电话,说打算趁周末回来看望二老,他和老伴高兴之余,又想到主干道进来这条路坑坑洼洼的,轿车进来一定会刮到底盘。于是,26日天亮后,刘国权就骑着摩托车出来修路了。来源:《春城晚报》

  

热心助人 收发闲置衣物

  

阅读提示 还记得那位河南好人孙德坤吗?被称为“雷锋哥”的他,20多年坚持学雷锋,他不计成本地助人,却数次因此失去工作。4月26日,本报A12版以《雷锋失业》为题曾作报道。如今的他,在郑州市民与民工、流浪者等之间,又搭建起一座爱心桥梁,开始了自己新一轮的“雷锋”事业:上门收取市民闲置的衣物,再走街串巷为民工、流浪者等发放,短短10多天,已发放衣物2000多件,受助者上千人。

 

“雷锋哥”继续做公益

 

郑州走街串巷收发衣物

 

孙德坤,河南省扶沟县白潭镇东孙村人,43岁。20多年来,他助人无数,被深圳市南山区文明办评为“南山好人”,被当地媒体誉为“雷锋哥”。他不计成本地助人,却数次因此失去工作……对其事迹,今年4月26日、28日,大河报曾大篇幅连续报道。

 

而如今,来郑州工作的他,自己的“雷锋”事业仍在继续。

 

昨天下午2时,大河报记者在陇海路与嵩山路交叉口附近见到了孙德坤及其挂有“雷锋车”牌的机动三轮车,车上印有“向民工、留守、流浪者免费发放”等宣传语及自己的电话。此时,其车上放有几床棉被及几十件衣服。附近一环卫工刚刚领到一件棉衣,“该过冬了,这件棉衣我能穿,孙老弟上门收衣物,再为我们免费发放,考虑得很周到。”该环卫工说。

 

孙德坤于今年6月份来到郑州,得知其喜欢做公益、人品好,郑州一家医院专门为其提供一份后勤工作并免费提供住宿,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平时孙德坤工作不太忙,工作之余,还可以继续做公益。从在医院上班起,他就开始考虑自己新的公益事业了。

 

“民工、环卫工、流浪者等弱势群体,在天冷时尤其需要过冬的棉衣。现在市民家中大多有闲置的衣物,没时间或不知道往哪儿送。于是,我想到何不在他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自己上门收取,再免费发放给需要的人。”孙德坤说。

 

10多天上千人受助

 

捐赠或需要者可与其联系

 

说干就干,工作之余,他开始骑着印有宣传语及电话号码的三轮车,在市内来回转,并在网上发布了收取衣物的信息。只要碰到愿捐赠衣物的市民或接到电话,他就主动上门去取。几个月来,已收到衣物及棉被共两万多件,有的市民得知他收衣物的目的后,一次就捐出四五十件。

 

其间,也曾遇到市民对其表示质疑,认为他不可信或者“傻”。这时,他或者耐心解释,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经历,或者一笑而过。

 

天气越来越冷,10多天前,他在收取衣物的同时,开始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去发放。只要看到环卫工、民工、流浪者等,他就上前询问是否需要衣物,也有人会主动围上来要。短短10多天,他已发放衣物2000多件,受助者上千人。

 

发放中,同样有人认为他是骗子,还有人故意逗他玩。“一次我接到电话说,有民工需要衣服,赶过去后发现,那几个人正在笑,原来他们不相信也不需要衣物,故意打电话试探。”孙德坤说,他是真心在做,不希望这样被耍。

 

他希望有更多的市民捐赠衣物,愿意捐赠者或需要衣物者,均可拨打他的电话13137114122,他上门服务。“我这样做没有任何个人目的,就希望借此来换取更多人的爱心,多帮扶这些弱势群体。“孙德坤说。 来源:《大河报》

  

兴办国学 自费建起“忠孝堂”

     昨日,一堂生动的《弟子规》国学课,在武昌南湖都市桃源社区举行。看到孩子们踊跃举手,阐述自己对“善恶”的理解,“忠孝堂”国学班的创办者——黄桂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黄桂琴和学生一起诵读《弟子规》

  昨日,一堂生动的《弟子规》国学课,在武昌南湖都市桃源社区举行。看到孩子们踊跃举手,阐述自己对“善恶”的理解,“忠孝堂”国学班的创办者——黄桂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今年54岁的黄桂琴是武汉人,初中毕业后做过工人及行政干部。上世纪90年代初,她下岗后在一家酒店找到工作,后来晋升为酒店副总。1996年,她从酒店辞职回家,做起了“全职太太”,开始接触国学知识。随着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她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帮助人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遂开始尽自己的力量,向孩子们传输传统文化

  2008年5月,黄桂琴在位于武胜路的家中,开办了第一期免费国学班,从此开始了“孩子王”的生活。迄今为止,她已先后在武汉三镇建起6所“忠孝堂”,免费向2000多人次传授国学知识。几年下来,她已为此投入30多万元,其中5所学堂,因经费紧张而相继关闭,现在仅存南湖花园的这处教学点。

  回顾5年来的经历,黄桂琴说,“我最欣慰的,是受过国学熏陶的孩子,更懂得关心他人,也更有礼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