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赵立峰
几天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电视台的两位朋友到北京拜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在一楼预约后,乘电梯上10楼,沿着指示牌引导,我们来到标着“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的办公室门前。门虚掩着,我轻轻地敲了三下,里面传来一声:“请进!”我便推开了门,立即诧异地发现,原来这儿竟是一间小仓库,里面到处是一垛垛的书籍、资料,门口窄窄的走道旁也堆了一垛。“对不起,我走错了。”我赶紧道歉,悄悄退了出来。出门再看门口门牌,上面真真切切地写着“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我顿时迷茫,只得敲开斜对面的打字室打听。
“请问贾康所长的办公室在哪儿?”
“就是对面呀!”一个将近40岁的大姐停下手头的活计,微笑着回答。
“可那是一间仓库呀?!”我质疑起来。
“没错!”女同志仍然肯定地回答。
我谢过,再次来到对面,敲门,得到许可后,又推门走了进去。门口狭窄的过道只容一个人通过。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墙柜里、地面上,满眼都是书和资料,真是名副其实的仓库。临窗摆着一张桌,后面坐着一个人,正低头在电脑上看着什么。桌前留的“缝隙”也只能站一个人。
仔细看那人,正是贾康。我对贾康的印象:2008年来焦作参加公共预算与政府绩效管理经验论坛,为财政部财政科研焦作基地揭牌。2009年在广东顺德调研公共服务均等化碰面,之后便只能多次在观看中央电视台采访他的镜头时看到。
贾康是当今中国财政研究界的泰斗,全国政协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分别受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称之为“中南海问策”。 这样让人崇敬的人物,使我的印象很难和面前的人相吻合。
贾康显然还沉浸在某种思考中。我没敢打扰,仔细端详着小屋的书籍。这里简直就像是战时用书堆成的工事。最让人吃惊的是,这窗户的大半竟也被书堆砌住,只留三分之一透亮,难怪白天还开着灯。在墙柜前面的一垛书籍中,我一眼看到《焦作:财权变革12年间》赫然在列。
两三分钟后,贾康抬起头来,看到我,站起来说:“这里地方小,我们到隔壁会客室。”
谈起财政改革,贾康两眼炯炯有神,目光深邃而坚定。他对焦作的情况很清楚,他说:“我多年前就注意到,焦作的党政领导、焦作财政的领导改革意识强,能把握前沿,在公共财政改革方面,一系列的举措都可圈可点。”
对于焦作以后的发展,贾康说:“在财政改革持续创新的基础上,焦作要进一步考虑十八大,特别是即将举行的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精神,立足焦作,放眼全局,深化我们已经进行的改革。也要面对挑战,在改革中突出若干重点,寻求进一步突破。比如绩效管理,做起来有很大潜力,但也有明显的难度,还要探索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往前看,任重道远。在公众参与方面,我们往前看几十年一直到中国梦的实现,要不断提高我们的政治文明和理财民主化、法制化水平。这个通盘配套改革中间的互动,也有很大的潜力。当然,也有明显的难度。民主化、法制化建设未有穷期。这是焦作财政应该进一步给予重点关注的方向。”
因怕影响贾康的工作,我们聊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等贾康返回办公室,我又敲开了打字室的门。经过交谈,得知打字室的大姐叫马秀梅。她深有感触地说:“我来财科所工作18年了,对贾所长非常敬佩。他是个勤奋的人,他办公室的东西一般都不让动。我也多是扫扫地,擦擦桌子。他非常忙,每个月都要外出参加六七个活动,全国各地他走了个遍,讲的东西都是他自己整理的。他工作效率特别高,经常是早上外出,晚上就返回,或是第一天晚上到当地,第二天就返回。他工作认真,文笔很好,对即将发表的文章总是改了又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这就是真实的贾康。回来以后,我无限感慨:贾康不愧是我们财政人的楷模!这些人就是共和国的脊梁!我们基层财政人学习贾康,就要像市财政局局长刘晓波要求的那样,做敬业的人、敬事的人、清白的人、清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