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一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观众的热切关注中落幕,从《汉字英雄》到《中华好诗词》,语言文化类节目的收视火热,让人们重拾对“汉字荒”的忧虑。为此,《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表示,在当代,很难说是“汉字危机”,虽然存在个人汉字书写水平不高的现象,但汉字本身的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此外,他还呼吁重视语文教学,在学校期间便为语言文字的学习打好基础。
郝铭鉴认为学校是学习语言最好的地方,学生应在此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反复练习和记忆的过程,现在学校的语文教学应采取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词汇量,词汇掌握的多少代表着整个语文知识结构是否牢固合理。
当被问及有没有缓解“汉字荒”现象的方法时,郝铭鉴表示,现在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人为汉字忧虑,但无人做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宣传和批评,语言的应用研究虽然很多,出现问题也能很快的解决,但随后制定的政策却比较混乱,具体表现在无人执行,宣传度不高等方面。比如《通用规范汉字表》出台后,至今仍没有相关的研究文章,人们对其中一些汉字如何应用书写并不是很清楚。这就导致出现了很多相关问题,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困扰。
郝铭鉴表示,北京高考改革会对语言文字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关键还在于如何执行。具体来说需要各方面通力配合。首先可以提升汉字类节目在整个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比重,在更大范围内提起人们的重视与参与。其次,媒体可以关注语言文字教育方面出现的难题,同时加强宣传工作,这样日积月累,便可以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课多开展与汉字有关的文化项目,比如举办书法展览等,通过各种可行的方式引起人们对汉字的重视、对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视。
中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