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J.D. Power亚太公司发布了2013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SM(IQS)报告。报告显示,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总体新车质量平均为155个PP100(每百辆车的问题点数,分值越低表示可靠性越高),比2012年减少了57个PP100。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的质量评分差距从2012年的95个PP100缩小至2013年的51个PP100,行业平均问题发生率也创了历史新低。
自主汽车品牌正逐渐缩小与合资品牌之间的差距,如今早已有目共睹。从早年的“拉皮”模仿到之后的借鉴创新,再到后来的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经过一步步地探索和积累,早已摆脱了当初邯郸学步、亦步亦趋的姿态,呈现出独立自主、锐意创新的面貌。
尤为可喜的是,近年来不少自主品牌车商都把着眼点放在了提升产品品质上,尤其是吉利、长城、比亚迪、荣威等几个代表性品牌,不仅产品质量已经不输于合资品牌的同级车型,而且还根据各自的优势深入了一些细分领域,创造了领先于合资品牌的佳绩。比如长城哈弗在紧凑级SUV市场的销售亮点,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跨国联姻,比如比亚迪以质量促销量的战略转折,都值得称道。
然而,在不断进步的同时,自主品牌的一些固有劣势依然未能消解,比如公众的认可度依然不高,比如对高端细分市场依然不能有效探入,比如一些核心部件和技术依然受制于国外上游厂商等。此外,品牌林立、良莠不齐也是自主阵营的一大痼疾。
优胜劣汰是市场规律。工信部继去年7月下发《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后,近日发布了首批特别公示企业名单,对一些“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发出了“劝退”警告,也许这正是汽车行业大整合时代即将来临的一种预示。
随着优秀自主品牌的不断成长以及滞后企业的淘汰,自主品牌今后会形成更加强大的整体竞争力。如果以木桶理论来形容,自主品牌这块短板升高了,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必定水涨船高。而合资品牌、进口品牌要想继续以往的优势,必然会对中国市场投入更多优势资源,并且提供更多人性化的营销服务。
得益于自主品牌这块短板的快速成长以及对合资、进口品牌的倒逼作用,国内车市发展日新月异,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市场。而在这种快速变化中,国人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期待自主品牌能够尽快摆脱短板的地位,早日成为他人追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