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帆
本报通讯员 贾黎明 刘小宝
在韩愈故里孟州,有一道出了名的美食,那就是流传了百余年的南庄浑浆凉粉。
11月5日,记者慕名来到孟州市南庄镇南庄三村,在村民宋文虎的凉粉作坊亲眼目睹了浑浆凉粉制作的全过程。
据宋文虎介绍,他是子承父业,从其高祖开始,他们家做凉粉已经历5代120多年历史。他说,在南庄村,像他这样祖传做凉粉、卖凉粉的“父子档”“爷孙档”有10多家。
制作凉粉,要将精心挑选的优质绿豆,经过浸泡、打浆、捞皮、澄粉、取浆、熬煮、起粉等工序,最后才能做成凉粉。
浑浆凉粉素以“筋、柔、薄、光、香”被人称道,“筋”指的是筋道,即吃起来有嚼头;“柔”指的是柔顺,即吃起来软和可口;“薄”指的是刀工,也就是能切得很薄;“光”指的是光溜,也就是入口顺畅舒爽;“香”指的是味道,即佐料足、味道美。
宋文虎告诉记者,制作出上好的凉粉,需要精确的掌控力。他说,要先把挑拣干净的绿豆在水中浸泡上一两个小时,用打浆机将泡软的豆粒粉碎成浆糊状,然后把豆皮捞出,再进行澄粉,待浆和粉分离后,撇出多余的浆水,上火进行熬煮。最后,将熬煮好的凉粉糊糊倒进一个个圆形的盆里,待冷却后倒出来,便成为一坨坨的凉粉了。整个过程需要五六个小时。
宋文虎说,为了增加凉粉的弹性和韧性,让凉粉的口感变得更筋道,熬制时,还要加入一定量的盐和碱。“做浑浆凉粉的关键,在撇浆的水平上,这看似简单却又无比复杂。”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眼神中藏着一丝神秘。
每次做好凉粉,待第二天早上,宋文虎便和其他人一样,用车子把凉粉拉到街市上,然后一街两行摆开,卖给赶集的食客。
过去,浑浆凉粉只有在当地可以品尝到。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凉粉制作户对浑浆凉粉进行精心包装,还注册了商标,使浑浆凉粉成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礼品,走上了天南地北人家的饭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