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绝不向命运低头
太极故里“舞”太极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获省级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
举办勤工助学双向选择招聘会
“三招儿”促作风转变
市光明中学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
从“心”开始的完美
开展“学习行为规范月”活动
举办“引桥工程”经验交流会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心”开始的完美
——孟州一中张新虎老师的“引桥工程”经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通讯员 贾黎明 王丹丹

  在焦作市教育系统日前召开的“引桥工程”汇报会上,孟州一中张新虎老师题为《架起心灵桥梁,融入高中学习》的发言引起了极大关注,他帮助高一新生快速度过入学不适应期的做法,让大家听得入了迷。焦作市教育局副局长白战海在作总结讲话时,多次肯定并主张推广张新虎的经验之谈。

  张新虎今年30岁,2008年通过考试考进了孟州一中,现为该校高一(七)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几年来,每当看到新生的种种不适应,张新虎都感到不安,便想帮他们尽快摆脱这种困惑。于是,潜心教学之余,他集中精力钻研起“引桥工程”,经过日积月累,便有了一套帮助高一新生快速度过入学不适应期的小窍门,名曰“从‘心’开始的完美”。

  先说生活。不少学生因为是首次住校,所以在就寝洗漱人多、吃饭人流拥挤时显得很孤立。对此,张新虎利用入校前的拓展训练,加强对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敦促学生通过短暂的封闭管理,在吃、穿、住、行、学等方面有所进步。张新虎的另一个法宝是以快制胜。今秋开学两个多月来,张新虎一直要求他班的学生动作麻利,并多次与任课教师沟通,让学生按时下课,以减少学生吃饭、洗漱时的排队等候时间,确保学生得到有效的休息。“张老师很细心,给我们制定了科学的时间表,还把高三的优秀毕业生请来,给我们传授合理有效安排时间的诀窍。”高一(七)班新生毛亚辉说。她再不会把生活和作息搞得一团糟了,因为已经完全适应了高中生活。

  再说思想。针对新生不适应新学校,总感觉自己不被老师重视,学习压力大,周围没朋友等“落差”,张新虎提出了“先做人再做学问”的理念,以此让学生快速克服“初”转“高”的思想障碍。他打破按中招成绩排座位的常规,按每个学生的姓氏姓名排座位。张新虎经常在班中这样说:“既不能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中,也不要被曾经的失败打垮。现在大家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只有通过这三年的努力,才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张新虎有每周批改学生周记的习惯,他认为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好平台。他班一名姓李的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谢谢老师,您没有在班中公布中招成绩,这让原本以很差成绩进入高中的我再没有恐惧和自卑,我也可以和别人一样抬头挺胸学习、做人。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全力以赴投入到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张新虎在班级管理中采取德育为先、兼顾成绩的量化考核方法,无论是善于学习有望考上名校的,还是上名校无望但有其他特长的,都可以在他的培养下成为健全的人,然后通过努力在高中得到自己该有的收获。“每次考试后,我们班都要对成绩进行量化考核,按照德育成绩与学习成绩各占50%的比例,作为学校奖学金评选的重要依据。”

  说到学习,身为一线老师的张新虎,更是有一套完善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不掌握学习方法的,他会邀请优秀高三毕业生到班里介绍学习方法,帮助新生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对听得懂却不会做题的,他会根据高中课程内容繁杂、课堂密度大、教学进度加快、知识信息容量大、题目条件隐藏较深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不断攀登和爬坡的过程。同时,他还要求学生善于总结和思考,通过思考把握题目结论和条件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并领会其中的思维方法,而不是靠死记硬背。对老师讲得太快,跟不上节奏,听不懂的,他要求学生上课要认真听,不能开小差,还要做好课前预习。他还会和其他老师沟通,让他们降低难度,紧扣大纲去教学,不做揠苗助长的事情。对那些不想学数学,害怕学数学的学生,他让他们通过看今年学校的录取榜单和部分毕业生的成绩图片对比,让学生明白高中数学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必须努力学习数学的动力。“我在教学中,会经常性地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请班内的优秀学生讲解学习经验,请学习中有误区的学生讲学习的教训,以供全班学生学习先进经验和吸取教训。”张新虎说。实践证明,他所采用的方法是可行的。

  今秋开学两个多月来,张新虎这套行之有效的“引桥工程”成效斐然:在开学六周全校测评中,他带的班四次荣获第一,班里的马晓庆同学月考时从中招的全年级804名进到226名。

  “‘引桥工程’是个庞大的工程,我只不过是结合实际进行了一些小的尝试。如何让高一新生快速适应高中生活,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努力探索。”面对专家和学者们的褒奖和肯定,张新虎如是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