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至今犹说陈光甫
修证如盐
孙杨的道歉能服众吗
星巴克暴利之谜
屁 豆
奢华与教养
《爸爸去哪儿》火热说开去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爸爸去哪儿》火热说开去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许伟涛

  近日,《爸爸去哪儿》节目热播引发收视狂潮,一场何以引发育儿思考的讨论也随之展开。但笔者以为,这一节目火热背后,值得反思的不仅只是“育儿经”。

  毫不讳言,这档虽不在黄金时段播出,却依然吸引了众多家长主动带着孩子一起观看的《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获得了如此高的点击率和社会的高关注度,究其原因,无外有二:一是明星效应、明星平日优裕生活与特殊状态下艰苦日子的强烈对比、难以预料的故事情节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该节目的走红;二是它让这个社会引发了对“爸爸该在家庭中承担哪些责任”话题的探讨。

  一档节目的关键成功,在于引起观众的同频共振。作为这档节目的推出者湖南卫视,可谓深谙其道。其节目定位,正是看准了普通大众对明星生活的好奇,以及当下亲子关系建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其实,《爸爸去哪儿》此前在其“原产地”韩国早已获得成功,此番在湖南卫视引进后同样产生了热烈反响。有人将此归功于韩国与中国相似的文化土壤,以及共同面临的家庭责任分工困境,并引用美国育儿专家的观点,指出了爸爸在育儿过程中,存在懂得适度冒险、更加不拘小节、善于保持冷静、不感情用事等诸多可取之处,同时还列举对照近期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其女儿亲密互动的照片获得网络热捧的新闻,试图佐证亲子关系中父亲在场带来的积极效应。

  如此固然没错,但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土壤,故而我们在探究《爸爸去哪儿》火热原因时,不能单纯地把眼睛盯在育儿思考之上。随着当代社会中家庭伦理与家庭责任格局的变迁,原有“男耕女织”以及“严父慈母”式亲子关系也被随之打破。对此,《中国青年报》刊文认为:“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和地区中,亲子关系中父亲不在场甚至缺席的状况比较普遍。”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如此分析,也没有错。但我们在谈到重新建构适合当代家庭伦理和家庭责任的亲子关系时,是否必须要否定传承千年的文化根脉,却是未必,也不现实。毕竟,在原有“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语境中,亦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训育之词。所以,我们当下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相当多父亲注重或偏重通过职业发展来促进家庭和子女发展,却有意无意地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甚至缺席”,而是要反思在子女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提供的绝不是单纯的物质满足。比如有些父母总会惯性地认为,孩子学习遇到困难,就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培训班,至于效果如何还在其次,“反正我已花钱让你去学了”。而对于没有学习自主性的孩子,干脆不惜支付昂贵的学费,送去寄宿制学校“交给学校老师来管”。如此社会群体心理不除,子女教育问题必难根治。

  同时,《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原创的初衷,笔者不得而知。但其对文化产品的创新意识,以及节目对社会问题的映射与思考,却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文化产品生产者进行反思与借鉴,假如我们的荧屏上多一些这样制作精良、思想深刻的好作品,少一些充斥着暴力与刺激的低俗娱乐,也许更有利于我们下一代的教育与成长。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