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璐
他寒窗苦读十载,却在临高考前一个月毅然放弃;他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却累计为生病学生和灾区捐款3000余元。他就是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10级法学专业学生——姬祥。
青春在理工大扬帆起航
姬祥1989年出生于解放区上白作村,父母都是普通工人。
2009年,在姬祥临近高考前不到一个月,母亲被确诊患了癌症,姬祥毅然放弃了大学梦,留在家中照顾母亲。
一年过去了,母亲的病在家人的照顾中渐渐稳定了。2010年,姬祥又一次参加了高考,并考出了高于二本线30多分的好成绩。他完全可以选择外地一个不错的学校。但为了节约开支,姬祥决定在本地上大学。
2010年9月,姬祥踏入河南理工大学。就在这年暑假,父亲在给母亲送饭的途中出了车祸,因伤致残,这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困境没有磨灭他那一颗求知的心。四年来,他的学费主要依靠贷款,并利用寒暑假外出务工赚取生活费。售货员、摆地摊、家教、清洁工……3年来,姬祥做过30多个兼职,被同学们称为“打工帝”。
学业在拼搏中成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平日里,姬祥利用每分每秒学习文化知识,他总是说“我的时间有限,我要合理规划,抓紧时间学习功课,做到工作和学习两不误”。
由于成绩优秀,姬祥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朱训教育奖学金,在校期间共获得各类奖金2万余元。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他还经常在图书馆广泛涉猎各领域的书籍,参加各类课内外科技竞赛。他还完成校内科技基金2项,获得全国科技类竞赛三等奖1个,校科技类竞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9个,参与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外宣(纸字档)百余篇。
生活在奋斗中绚丽多彩
在生活中,姬祥每个月的生活费严格控制在250元以下,在校期间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衣服,他每天都穿着带有补丁的衣服;馒头、方便面成为了他的“好朋友”。然而,姬祥每月电话费都在150元以上,一方面为了工作,更主要是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
平日里,姬祥喜好公益,热衷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定期到市智障儿童中心、上白作社区、东方红小区等地做义工,并先后向生病的学生、灾区捐款捐物数十次,累计3000余元。
姬祥的事迹感动着认识他的同学。他的恩师这样评价他,他不是骆驼祥子,却有着无比的坚韧和毅力,生活的重担只能让他更加挺起脊梁,世事的艰辛只能让他更坚强,一天,更是天天,他执着地刻画着属于自己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