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婧
1998年,怀揣着新闻梦,王言来到焦作日报社,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15个春秋,新闻路上,风雨兼程。文体版编辑、要闻版编辑、时政部记者、经济部记者,无论在哪个岗位,王言都以敬业之责,一步一个脚印地埋头耕耘,用心灵,用挚爱,书写新闻赤子情怀。
《幸福,洋溢在怀川大地——胡锦涛总书记焦作考察纪实》《总书记和我们心连心》《亲民爱民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三个多看看彰显民生情怀》《工业转型要当排头兵》……王言采写的一篇篇重大题材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她多次参与焦作唱响转型发展三部曲、转型示范系列评论等全市对外报道转型发展重大采访任务,为全市统一思想和行动、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发挥了应有作用。
《亲情无价,一个人撑起一个家》《枫顺,永远的牵挂》《焦作卓玛玉树情》《袁屯村合村节地崛起新社区》《小改,亲人接你回家》……王言采写的稿件有多篇获得河南新闻奖一等奖,多次荣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河南省科技新闻奖、河南省残疾人新闻奖等奖项,以新闻人的责任感传递着发展的正能量。
市十大杰出青年、市三八红旗手、市对外开放先进个人、市科技宣传先进个人、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一个个荣誉,是鼓励,更是动力。
2013年6月,焦作日报社党委作出向王言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青年记者以王言为榜样,忠诚事业,爱岗敬业,多出佳作。
“胸中有大局,肩头有责任,心里有群众。”王言说,这是党报记者的使命所在、职责所在。唯有心存敬畏,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态,沉得下心,俯得下身,吃得了苦,才能当一名合格的记者。
15年的新闻生涯中,王言在时政新闻采访线上的时间最长。她深知时政记者肩负的重大责任,明白只有更好地领会政策、熟悉焦点、掌握业务,才能拥有和高层对话的能力,才能服务好中心,服务好大局。为此,她坚持学习,向大报学,向名家学,向获奖作品学,向身边的老师学……她始终坚信,治学是一个记者一生都要坚持的提升之道。在写《袁屯村合村节地崛起新社区》这篇消息时,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及土地增减挂钩等概念和政策,王言并不熟悉,她先是做足功课,上网查阅了大量新型农村社区的相关政策、报道,然后深入采访相关部门和村干部、村民。上应形势,下接地气,这篇消息获得了当年河南新闻奖二等奖。
作为一名记者,高度的新闻敏感来自厚积薄发。2012年,王言无意中听说我市有两个县的县委书记要参加与时任省委书记卢展工的周末茶叙,意识到这是一条“活鱼”,她立即把这一线索向报社领导汇报,第一时间与两位县委书记电话沟通,并在茶叙的第二天分别赶到两个县补充采访。《省委书记和县委书记的周末茶叙》这篇报道是全省独家报道,得到了人民日报驻河南记者站负责人的高度评价,获得了当年河南省辖市新闻奖一等奖和河南新闻奖三等奖。
2010年8月,王言到温县采访我市援川干部秦旭晨。2008年,王言随市党政考察团采访援建工作时认识了秦旭晨,他风风火火的作风、踏实吃苦的精神,给王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王言一直和秦旭晨保持联系,时刻关注灾区的援建情况。当得知秦旭晨载誉归来时,她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典型人物的报道时机已经成熟。《枫顺,永远的牵挂》这篇通讯在《焦作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后,不仅得到了我市主要领导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而且摘得当年河南新闻奖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访秦旭晨的当天,王言还捉到另一条“活鱼”。当天在温县,她听说一件事:一名温县少年为救同伴掉入黄河,在黄河中漂流4小时,途经4个县后成功获救。采访完秦旭晨后,她飞速赶往少年家中和温县河务局、温县公安局采访,并于次日到少年被救地巩义实地采访,刊发了《两地四县市联手施救 少年落水四小时奇迹生还》这篇消息并配发短评。当时,多家媒体刊发了此事,大都是当作一件奇事发稿的,而王言对“两地四县市联手施救”的主题提炼,与不久前“长江边挟尸要价”形成强烈反差,立意的高度决定新闻的高度,该消息获得河南省辖市新闻奖三等奖。
新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错了,白纸黑字,不可能再更改。多年来,王言坚持认真再认真,严谨再严谨,不马虎、不懈怠,在每一个环节上都细之又细,精益求精。多少次,写稿审稿到深夜,为了一个字、一个数字、一个提法的准确,她都会查阅大量资料,有时要连续打上十几个电话求证、核实。经常,为了一个标点的准确,再三斟酌,她力求准确、不产生任何歧义。采访本、录音笔、领导排序表是她随身携带的“三宝”,即便在节假日逛街时也不曾落下。新闻在路上,新闻人永远在路上。
记者是苦差,起早贪黑是常事,加班加点是常态,任务来了更是连轴转。2008年7月,王言随市党政考察团到四川灾区采访援建工作,当时,离汶川地震发生不足两个月,条件恶劣,道路难行,采访任务十分艰巨。7天时间,她平均每天发回两篇报道,及时向全市人民传递了灾区援建情况,回来后又采写了长篇纪行文章,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7天时间,她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以至于连住的房间什么样都想不起来。2009年年底,王言随市党政考察团到珠三角采访,平均每天写两篇稿件,回来后又完成了一篇领导专访和五篇述评文章,得到了报社内外广泛好评。一个采访活动连续十几天,发稿20篇,她几乎夜夜难眠,疲累到只想大睡三天。
多年来,王言在采写大量时政报道的同时,还深入基层接地气,采写了一大批民生报道。她采访过的人,有的成了感动焦作人物,有的上了中国好人榜,有的成为一方名人……王言说,感谢记者这个平台,让她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人和事,经历着,感悟着,充盈着;感谢采访过的朋友,是他们用善良、坚韧,传递着最朴素的温暖和爱。这些,都是她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王言是个泪窝浅的人,采访时常常会和被采访人一起掉泪。她认为,记者不仅是记录者、参与者,更是感同身受者。受难为、受委屈时,她也会掉泪。当深夜顶着七级大风从老报社到新市委审稿出来,风声呼啸、一片漆黑时,她的眼圈红了又红;当除夕下午采访后回到报社写稿、窗外鞭炮声响起一片时,她的鼻子忍不住发酸;她出差当天女儿突发高烧,她硬着心肠踏上行程,在北京出差八天,女儿在家病了八天,电话里女儿一句“妈妈你咋还不回来”,她的泪水奔涌而出……
15年,弹指一挥间。青春易逝,梦想永在,征程在远方。
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你对党的新闻事业爱得深沉!
(王言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